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國陷內捲/中國整治電動車、鋰電池內捲 學者:很困難

2025/10/17 12:03(10/17 12:2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國電動車因產能過剩、削價競爭引起官方重視。今年5月,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開啟新一輪價格戰,引起業界與官媒的嚴厲批評。中央社記者廖文綺上海攝 114年10月17日
中國電動車因產能過剩、削價競爭引起官方重視。今年5月,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開啟新一輪價格戰,引起業界與官媒的嚴厲批評。中央社記者廖文綺上海攝 114年10月17日

中國以「舉國體制」全力傾注經濟發展項目的投入,十幾年來,在電動車、鋼鐵、太陽能板等項目確實達到預期成就;與此同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舉國體制」之下的全力動員,也造成生產過剩弊病,最終衍生「內捲」效應。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廖文綺上海17日電)中國電動車和鋰電池等產業,因產能過剩、削價競爭引起官方重視,要求整治「內捲式競爭」。然而,學者認為要整治「很困難」,由於中國政府與市場邊界不清的體制依舊,短期內被官方點名整治的產業將有所改善,但內捲情況長期仍會一再發生。

中國對電動車的補貼自2009年開始,直到2022年才退出,13年的扶持,將中國的電動車產銷量推向世界第一,但也造就產能過剩與千億爛尾。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1280萬輛,今年前3季更已突破1120萬輛。然而這數據背後是將近一半的產能被閒置。

上海蓋世汽車執行長周曉鶯指出,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產能利用率僅51%,且比亞迪、特斯拉等5家龍頭企業占據90%以上產能利用率,78家車企中有31家面臨月均產量不足5000輛的嚴峻挑戰。

為消耗過剩產能,中國車企大打流血價格戰,2024年,新能源汽車降價幅度達到9.2%,該年利潤率僅4.3%,低於整個下游工業利潤率及2023年的水平。目前中國電動車車企,只有比亞迪、賽力斯問界、理想和零跑實現了盈利,剩下的都處於虧損狀態。

今年5月,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以高達34%的折扣率開啟新一輪價格戰,迫使多家車企跟進,引起業界與官媒的嚴厲批評。

電動車最重要的零件「鋰電池」亦出現產能過剩現象。據中國工信部數據,2024年中國鋰電池總產量為1170GWh,年增24%。日本經濟新聞統計標普全球汽車(S&P Global Mobility)的數據指出,純電動汽車(EV)電池的全球產能已達到需求的3.4倍,2025年全球EV電池工廠的產能合計將達到3930GWh,而需求為1161GWh。

中國企業掌握全球EV電池市占率的7成。報導引述南韓調查公司SNE Research的數據,從今年前半年市占率來看,第一名是寧德時代的37.9%,第二名是比亞迪的17.8%。日韓大型電池廠商已縮減投資計劃,但寧德時代仍在歐洲擴大投資,比亞迪也將擴大低價電池的生產。

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指出,要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202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到要整治內捲式競爭。今年3月的兩會,「綜合整治內捲式競爭」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7月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更罕見批評地方爭相發展人工智慧(AI)與新能源汽車,中國工信部7月會議中也點名要加強整治新能源汽車,「以提升標準倒逼落後產能退出」。

上述多場會議可見中國官方已準備著手處理產業內捲情況,然而一位不願具名的上海經濟學者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認為,要消除過剩產能「很困難」,原因在於中國「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不清楚」。

學者指出,中國的內捲不只是產業補貼,而是一整套體制的引導。他強調,補貼機制在東亞國家普遍存在,「日韓台其實都有這種過程,但是中國把這種方法玩到了極致。」因為中國經濟體量較大,加上地方政府之間具有相互競爭的關係,因此會提供企業低廉土地、低息貸款,甚至政府幫忙招募勞工,吸引企業前來設廠。

吸引大廠前來,不只可以為地方政府增加稅收,也能引進足夠的勞動力,帶動整體產業規劃,如賣地、吸引產業群聚等。富士康從深圳遷移到河南即是一例。

然而由於中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力度較其他國家更強,即使在產業面臨低潮週期,地方政府也會出於利益,幫助企業在困難時期降低成本,「所以使得這些企業可以低利潤,甚至零利潤,甚至可以負利潤運營。」

該學者指出,短期內這些被官方點名的重點整治產業內捲將會得到改善,例如近期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已經回穩,但長期來看,內捲問題又會捲土重來。就像2015年也曾進行過「三去一降一補」,短期內也有起到作用,然而長期來看,由於中國財政體制沒有太大變化,因此導致內捲的機制仍存,「就不斷地循環,過幾年來一次。」

學者認為,中國的內捲是系統性問題,整治內捲的關鍵,在於建立健全的市場環境,調整政府跟市場關係,以及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編輯:朱建陵)11410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中國陷內捲/鋼鐵、太陽能生產過剩 中國官方點名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