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小兒科醫師當KOL做衛教 黃瑽寧因疫情資訊焦慮

2022/6/10 15:55(6/10 17: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斜槓KOL,為更新疫情相關衛教資訊,每兩天收20篇文章,至今已2年多,日前他應邀錄製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廳」,分享如何領悟醫療知識的給予不該製造恐慌。中央社記者趙世勳攝 111年6月10日
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斜槓KOL,為更新疫情相關衛教資訊,每兩天收20篇文章,至今已2年多,日前他應邀錄製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廳」,分享如何領悟醫療知識的給予不該製造恐慌。中央社記者趙世勳攝 111年6月10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若瑤台北10日電)小兒科醫師黃瑽寧寫部落格開啟斜槓人生,用不同媒介平台做衛教,「哪裡有需求就從那個管道溝通」,KOL身分碰上疫情讓他資訊焦慮。黃瑽寧錄製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廳」,分享如何領悟醫療知識的給予不該製造恐慌。

黃瑽寧的父親黃富源是前衛生署副署長,2020年獲醫療奉獻獎,至今仍在台大醫學院任教,是小兒科界祖師級人物,旁人一度認為他子承父業,黃瑽寧卻在不斷的探索與跨界中,才慢慢走出自己的白袍人生。

「哪個男生不想當怪醫黑傑克?」黃瑽寧選科別時,第一個嘗試的其實是「外科」。2歲就被診斷出是氣喘兒的他,飽受過敏性鼻炎困擾,當實習醫師常熬夜又吃垃圾食物舒壓,在開刀房症狀大爆發,「鼻涕從口罩裡滿出來」。

無菌台上主治醫師正準備為病人開腸剖肚,消毒完一抬頭卻看見對面的實習醫師鼻涕垂掛口罩邊緣,那一次,對黃瑽寧而言,是很不好的經驗。後來他還去過解剖科、放射科,與照護長輩的相關科別,但繞了一圈,黃瑽寧最後還是選擇兒科,「至少醫師和家長是站在同艘船上,就算辛苦或不被理解,我比較能說服自己」。

小兒科是一間醫院最不賺錢卻勞力密集的科別,除了處理小病人的症狀和情緒,同時也得面對家長的焦慮,「孩子不會自己說話,你必須聽爸爸媽媽講,花在溝通的時間比較長,一個門診能看的病人也不會太多」。

但在急診的客觀環境裡,慢條斯理的解說是不被允許的,「沒有立即危險,就替病患預約明天門診,1天看80人是常有的事」。壓縮時間讓黃瑽寧心有愧疚,「只能拿醫院的衛教單張給他們回家看,後來發現那些內容並不符合我的需求」。

黃瑽寧乾脆寫自己的「衛教單」,花錢送印又動手剪裁。這A4大小紙張上的內容,為他開啟跨界之旅,「我不記得第一篇文章寫嘔吐還是發燒,反正文字都有了,就開部落格丟上網」。2009年黃瑽寧獲選第五屆華文部落格大獎,之後開始出版親子系列叢書,但他卻是在接獲病人投訴後,內心才變得更堅強。

一名小病人在急診時照出有肺炎跡象,黃瑽寧請孩子的媽媽辦住院觀察,但隔天他燒退、精神也恢復,為緩解現場緊張氣氛,黃瑽寧一派輕鬆地告知他們,沒事可以回家了,「你不是說肺炎很嚴重嗎?孩子生病我哭了一晚上,隔天你就叫我離開!」媽媽的反應讓黃瑽寧錯愕。

「那時候我還年輕沒有小孩,只把情況當疾病治療,沒把狀況視為整個家庭的問題。」另一件讓黃瑽寧感到挫折的,是在2011年代班主持「健康2.0」節目時,用指責性的話語處理戒菸衛教,「我找董氏基金會的專家來,與他一搭一唱,建議調漲菸捐價格,把現場有抽菸的來賓當負面教材,罵得狗血淋頭」。

節目錄完製作人一臉鐵青表示「主軸歪掉了」,黃瑽寧還自鳴得意承認自己是故意的,「10年後我才更能體諒,戒不掉菸的人背後,一定有更深層的理由,衛教的出發點不該基於恐嚇」。

這些挫折成為養分,讓黃瑽寧在肺炎疫情席捲,資訊紛雜混亂時,爬梳出自己的一套吸收與給予知識的方式。他解釋,一個人的行為改變有5個階段,從對議題完全不了解的無知期、懵懵懂懂的接收期、建設好心理的準備期,接著做出第一步的決定期,最後變成生活常態的結果期,「這5個階段是漸進的,譬如戴口罩,你一開始不覺得這會造成影響,後來聽說可以預防被傳染,懷疑這件事是真的嗎?經過藥局買了盒口罩,剛開始雖然戴沒2天又拿掉,隨著疫情變成習慣」。

若在無知期或懵懂期,接觸到恐嚇式的威脅,如「不戴口罩你就死定了!」黃瑽寧直言,「當下你做出的決定通常不會是好的」。有研究指出,這類恐嚇式的言論在第4個階段是最有效,「它的存在價值,是在你已經了解的後半段,成為臨門一腳,讓你做出決定,可是前半段從未知到已知過程,卻很少人著墨,我把自己定位在前半段」。黃瑽寧希望給予的是知識與理解,讓民眾能冷靜思考。

大眾必須花點時間沉澱,把自己從未知調整成已知,就不會被大腦杏仁核帶著走。「如果你看到網路上或任何群組傳來的消息,當這個文字或影片勾起你的憤怒與害怕時,你更要先把它推開。」在還未獲得健全知識的前提下,黃瑽寧提醒可做一個很簡單的判別,「會讓你心跳加速的內容,不要立刻做決定」。

「在極度恐懼情緒中,特別容易相信他人,當聳動性的文字掛上代表權威的頭銜,這完全能發揮讓群眾炸鍋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在網路比專業大聲的時代,黃瑽寧堅持要跟著民眾走,「我想扮演大家信任的醫生朋友」。

這個目標近2年卻成為黃瑽寧始終難跨越的坎,「2020年寒假,我帶妻小去日本玩,看到疫情擴散到其他國家的消息,當下就設定Google關鍵詞,讓它把相關的學術文章送到信箱裡」。

從那天開始,黃瑽寧每2天收到20篇文章,至今已2年多,「這段時間我有點資訊焦慮,沒重新review一下就會怕錯過新研究,所以過得很慌」。

黃瑽寧認為,現在社會變遷太快,以前醫生如果想衛教寫書就好了,現在閱讀人口越來越少,寫書只能滿足一小部分的人,「我只好開始做YouTuber,可是後來很多人認為看影片太傷眼睛,Podcast於是復活了」。對黃瑽寧而言,哪裡有人的需求,他就會從那個管道去溝通,雖然平台變多了,但是最後做的事情是一樣的。

身為過敏兒,黃瑽寧從小幾乎與零食絕緣,直到沾上「百吉棒棒冰」破功,當醫生時更是洋芋片配珍奶減壓,猜一猜腰圍突破幾吋,才讓他終於受不了「停下來」?在整個醫界大叢林裡面,小兒科是怎麼樣的存在?選科別的過程又經歷哪些遭遇?小兒科醫師的「職業傷害」竟是被「排泄物」攻擊、感染最新的病毒,還有?

這些內容將在10日「空中小客廳」分為之一之二播出,或可上中央社YouTube觀看全影音專訪之一之二

「空中小客廳」自3月起,1個月推出1集「我們的魔幻世代」系列專題,就不同的社會現況與世界趨勢,藉不同專家學者的視角,映照出虛實之間的本相。

3月,聽鑽研民族主義的中研院老師吳叡人說「民主篇/香港人的出埃及記之一之二」;4月,聽醫療人類學專家、中研院老師劉紹華說「疫病篇/公共的善如何永續」;5月聽擅長關係的諮商心理師瑪那熊說「關係篇/世紀之疫下的數位愛情」;6月聽小兒科界的KOL黃瑽寧說「衛教篇/醫療新聞的媒體識讀」。

中央社Podcast頻道「中央社好POD」除了既有的每週3個節目「文化普拉斯」、「特派談新事」、「空中小客廳」外,在4月起推出由知名作家劉克襄所主持的「搭火車回台灣」共12集,於每月的第1個週六上架。(編輯:張芷瑄)111061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