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亞馬遜特大型配送站 科技助攻「最後一哩路」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22日專電)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今天在加州米爾皮塔斯市(Milpitas)展示未來物流與配送技術,推出新機器人系統,要讓包裹更快到家。面對「機器取代人類」的質疑聲浪,亞馬遜展示人機協作的工作環境和願景。
中央社與來自歐美、澳洲、日本、印度等約100名記者造訪亞馬遜特大型配送站。在亞馬遜旗下雲端服務AWS當機修復後,員工加快處理延誤包裹,現場瀰漫節日前的忙碌氣氛。
科技加速包裹配送 虛擬實境培訓送貨員
被山丘包圍的亞馬遜DUR3配送站面積約30萬平方英尺,比3個足球場還大,負責執行整個配送流程的「最後一哩路」,將各地送來的包裹依配送路線進行分類,再交由送貨員遞送,平均每天配送9萬件、Prime Day等會員日能夠處理多達13萬件包裹。
站點經理卡爾(Adam Carr)表示,在這裡上班,每日可步行近2萬步。
偌大配送站內最顯眼的是環繞全區的巨型輸送帶,將運抵現場的包裹初步分類。在這裡,人與機器大量協作加速流程。舉例來說,以機器掃描包裹時,相對應的配送袋便自動亮燈,讓員工能夠迅速把包裹放至正確的袋子內,交由特定送貨員運送。
除了處理每天成千上萬件的包裹,這座特大型配送站還設有教學區,讓送貨員進行模擬訓練,置身在各種情境,例如雪地駕駛或狗狗危機,為「最後一哩路」做足準備。

AWS斷線衝擊物流配送 亞馬遜啟動備援機制
「亞馬遜網路服務」(AWS)20日發生大規模當機,衝擊全球,仰賴AWS的亞馬遜配送系統也遭到波及。卡爾向記者表示,事件發生當天訂單無法消化、狀況混亂,隔日工作人員趕工處理延誤的包裹,今天現場仍有些忙碌,部分包裹延遲1天送達。
亞馬遜機器人暨AI應用科學總監帕爾尼斯(Aaron Parness)說,這種情況「非常罕見」,事發後,啟動了多重復原機制,例如,當雲端無法使用時,系統便切換至本地伺服器來維持基本運作,但這與電力中斷相似,備用電池可支撐的時間依舊有限。
儘管存在風險,帕爾尼斯認為,任何技術都存在不同型態風險,雲端系統相較地端系統實際上具備更高系統韌性,只是風險從「硬體故障」變成「雲端或連線出問題」。
亞馬遜機器人部門技術長布雷迪(Tye Brady)回應記者提問表示,「最好不要發生當機」,已有專門團隊負責分析原因,了解為何會發生事故、及為何持續那麼長時間。
亞馬遜推多工機器人 強調不為取代人類
根據各項數據統計,美國至少有四分之三家庭使用亞馬遜服務。為優化物流,亞馬遜推出最新機器人系統Blue Jay,能協調多個機械手臂,處理達75%的倉儲物品揀選、存放與整貨作業,新系統目前僅在南卡羅來納州的設施中進行測試。
帕爾尼斯表示,亞馬遜持續加快配送流程,目標是讓包裹在下單後4小時、甚至2小時內送達。為了實現速度,亞馬遜也朝向把倉儲設在離顧客更近的地點。部分地區寸土寸金,小型倉儲更具優勢,因此像Blue Jay這樣能一機多工的機器人將是未來趨勢。
帕爾尼斯強調,目前亞馬遜並沒有因為「藍鳥」的部署而減少任何工作職位。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21日報導,亞馬遜計畫用機器人取代逾50萬個工作,布雷迪今天反駁表示,亞馬遜所採取的並非取代的策略,而是擴大人類能力的策略。
布雷迪說,「我們會持續這樣做,持續打造全球最好的機器、最頂尖的實體人工智慧(Physical AI)系統,來幫助員工提升效率,及因應未來10年的變化。」(編輯:陳承功)1141023



- 開箱亞馬遜特大型配送站 科技助攻「最後一哩路」2025/10/23 16:57
- 2025/10/23 16:16
- 2025/10/23 15: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