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反共作家克里瑪辭世 以筆批判極權真面目

(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布拉格4日專電)捷克知名作家、反共異議人士伊凡.克里瑪(Ivan Klíma)今天辭世,享壽94歲。克里瑪一生歷經德國納粹、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迫害,並藉由寫作描繪個人如何面對極權壓迫,其作品也翻譯成中文在台灣出版。
克里瑪的兒子米哈爾(Michal)向捷克新聞社(ČTK)證實,克里瑪在長期與病痛抗爭後,4日上午於家中辭世。
克里瑪是一位多產作家,出版小說、劇本、短篇小說集、散文與兒童書籍,作品被譯成超過30種語言,代表作包括「受審的法官」、「布拉格精神」等。
克里瑪在2002年獲得時任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頒授的「捷克傑出服務勳章」,同年也獲得極具聲望的「卡夫卡獎」(Franz Kafka Prize)。
克里瑪與台灣有淵源,其散文集「布拉格精神」(The Spirit of Prague and Other Essays)被譯成中文2003年在台灣出版,讓讀者深刻認識布拉格人文與捷克精神。
2024年底,台灣文學館舉辦的「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呈現20世紀捷克文學作品與作家珍貴史料,克里瑪在展覽中以錄影現身,表示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啟發和智慧,進而閱讀更多捷克文學作品。
●童年被囚納粹集中營 曾對共產懷希望終見極權真面目
克里瑪在1931年9月14日出生於布拉格。二戰期間,他的猶太家庭被送往納粹的特雷津集中營(Theresienstadt),那是他人生面對的第一個壓迫政權。儘管情況險惡,他們一家奇蹟般全數倖存。
在他經歷的所有動盪歲月中,克里瑪說,最深刻的記憶是他從納粹集中營獲釋時,活著走出來的那一刻。他說:「世上只有生與死,除此之外,什麼都不重要。」
1948年,共產政權在捷克斯洛伐克掌權。對克里瑪與許多曾受迫害的人而言,起初似乎充滿希望。
他與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科豪特(Pavel Kohout)、瓦楚利克(Ludvik Vaculík)等一批才華洋溢的作家,在戰後懷著憧憬而投向共產主義,卻最終痛苦地發現其極權本質,與對反對者的無情鎮壓。
克里瑪於1953年加入共產黨,但同年他的父親因政治原因入獄。1967年,他因在作家大會上的演講批評共產政權而被開除黨籍。
1968年,蘇聯主導的軍事入侵粉碎杜布西克(Alexander Dubček)政府推行的自由化改革,也終結了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短暫自由時期,自此他的作品遭到禁令。
●作品深受歐洲極權政體影響 筆觸直指社會問題
克里瑪在2010年接受捷克公共廣播電台訪問時,談到其回憶錄「我瘋狂的世紀」(My Crazy Century)時說:「我所書寫的20世紀瘋狂,與那些極權意識形態息息相關。它們造成了難以置信的罪行。」
克里瑪指出:「而這些罪行,卻發生在我們的文明之中,在那些擁有豐富文化傳統的國家。」
他的小說具多層次的敘事風格,像是廣受好評的「受審的法官」(Judge on Trial),描繪個人如何面對極權國家的壓迫。他曾形容,主角探討的核心問題是,「社會是否有權奪取任何人的生命?而當一名法官反對死刑時,他在一個要求死刑的社會中應該如何自處?」
1969至1970年,克里瑪曾赴密西根大學任教,回國後,他加入捷克異議運動。當時克里瑪的作品只能透過地下出版流傳。
1989年「絲絨革命」推翻共產統治後,克里瑪全心投入寫作。他的代表作除「受審的法官」之外,還有「愛情與垃圾」(Love and Garbage)、「我的黃金手藝」(My Golden Trades)與散文集「布拉格精神」。
與充滿卡夫卡風格的成人小說不同,他的兒童作品更輕鬆有趣,包括為捷克知名卡通角色「小鼴鼠」編寫的數集劇本。(編輯:田瑞華)11410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