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零日攻擊曝主流娛樂圈對中國自我設限矛盾

(中央社台北5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台灣戰爭劇「零日攻擊」上映後在公共電視台和串流平台上收視居冠,但商業電影圈大多保持觀望,反映他們須在創意自由和中國商業誘惑間抉擇的殘酷現實。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由於該劇劇本的政治敏感性,創投基金和製片公司不想去碰,製作人鄭心媚像在拍實驗電影一般,只能攜手一群志同道合的導演,運用針對影視產業的政府補助,以及科技富豪出身、後來成為抗中健將的曹興誠的投資,才完成拍攝。
台灣主流娛樂圈不願意牽涉其中的現象反映他們須在創意自由和中國商業誘惑之間抉擇的殘酷現實。中國電影市場規模達台灣的30倍,卻充斥著政治禁忌。
根據受訪的業界人士指出,台灣的投資方、製片方和演員常因擔心會失去在中國,甚至在台灣的機會,對觸及北京當局敏感神經的計畫敬謝不敏。
電影發行公司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王師表示:「對整個台灣娛樂圈而言,只要有在中國的利益,或哪怕只是想到未來可能有機會,不論是創意工作者還是公司,都會一貫地這樣自我設限。」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女演員提到,她曾因為擔心自己的形象會跟台灣本土文化連在一起,以後沒有機會進入中國市場,而決定放棄在一部台灣電影演出的機會。
她說:「我很想跟那位導演合作,但如果片中有很強的台灣元素、講很多當地語言,很快就會被中國共產黨貼上『擁護台獨』的標籤。」
中國去年電影票房達人民幣425億元(約新台幣1819億元),即使相較疫情前的高峰衰退34%,仍穩居全球電影巿場龍頭,美國也落在其後。那是台灣去年電影票房新台幣62億元的近30倍,加上籌資機會大得多而且語言共通,在在對台灣的電影公司深具吸引力。
王師指出,藝人在台灣事業起飛後會考慮西進,「但一旦了解到勢必會有的約束,就會愈發謹言慎行,許多人連在台灣接案都變得異常謹小慎微。」(編譯:何宏儒)11409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