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堰塞湖洪災 學者籲勿求效率忽略災民安置規劃
(中央社記者林敬殷台北2日電)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學者今天呼籲,政府的思維不能只有工程,也要妥善規劃災民的安置,思考如何讓災民恢復原有的生活、文化。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及馬太鞍部落自救會、阿美中會牧師王傳祥、牧師Puyang SING、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主任陳亮全、台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主任吳杰穎等人今天上午在立法院舉行「馬太鞍水流四竄,安全家園何處尋?」記者會。
陳亮全表示,目前政府防災多偏重用工程的手法,然而,很多對策不能只有靠工程的手法,還有非工程的對策。災害有兩種,一種是地震、堰塞湖等,靠疏浚、堤防整修等去處理,這都是工程的手法,另一種災難,牽涉到人為的,就要靠非工程的手法,包括規劃、安置等,如何讓災民恢復既有的生活、文化,靠的就是非工程的手法。
陳亮全指出,災後重建,無論是過去在台灣或國外的案例,常把重建主體顛倒,為了快速重建復原,常忘了真正受害的是誰。馬太鞍部落很久以前會淹水的地方,就是今天受災的地方,就是忘了前人的智慧,日本成立防災廳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面對「關聯死」,也就是災難後死去的人,尊重重建主體,才是好的復原重建。
對於前內政部部長李鴻源憂心疫病及救災效率問題,呼籲志工不要再到災區,馬太鞍部落自救會新聞聯絡人Kulus表示,非常感謝許多志工的幫忙,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統一的調度,志工來了之後,不知道可以去哪裡,部落自救會也沒有能量負荷。
至於光復鄉到底還能不能住人,陳亮全說,光復能不能住人,需經過仔細的分析,有些地方水會來,有些不會,要從自然條件、環境條件,及社會經濟條件整體來思考。
吳杰穎則說,過往到現在的救災思維都是以家戶,也就是個別家庭來考慮,但原住民的生活型態是集體,因此,他建議不要用家戶的思考邏輯,而是要用原住民的集體、部落來思考。(編輯:翟思嘉)11410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