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人工智慧加速導入企業 專家憂「AI債」與員工倦怠

2025/9/29 11:54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華盛頓28日綜合外電報導)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全球企業無不積極趕上腳步、引入各式AI工具。但專家警告,若規畫不足或執行草率,恐帶來高昂代價而背上「AI債」。

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科技公司Asana最新調查顯示,全球79%的企業預期會因草率部署自動化系統,而產生所謂的「AI債」(AI Debt)。

這份涵蓋美、英、澳、德與日本逾9000名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s)的「AI職場趨勢報告」(State of AI at Work)指出,多數企業目前缺乏足夠的基礎設施與監督機制,無法確保人類員工與自主AI代理人(autonomous AI agents)能合作無間。

報告解釋,自主AI代理人不同於傳統的生成式AI,它能獨立執行任務、主動發起行動,並記憶先前經手的工作,例如OpenAI的Operator和Anthropic的Claude等。

Asana工作創新實驗室專家霍夫曼(Mark Hoffman)解釋,「AI債」指的是未正確執行新興自動化系統所引發的成本,這筆成本可以是投入的金錢,可以是流失的時間,也可以是必須重做或補救所耗費的精力。

而報告指出,「AI債」可能以多種形式具體呈現,包括安全風險、資料品質低落、成效不彰且浪費員工時間與資源的AI代理人,以及管理技能的落差。

霍夫曼補充,這份風險清單並非全部,「AI債」還可能體現在大量運作失常的AI生成程式碼,或是完全無人採用的AI生成內容。

研究機構BetterUp Labs和史丹佛社群媒體實驗室(Stanford Social Media Lab)的研究甚至發現,美國有4成辦公室白領曾收過AI生成的「工作垃圾」(workslop),也就是看似精美但空洞的內容。

調查統計,處理這類內容平均造成每人每月多花近兩小時的額外工作量,相當於每人每月支付186美元(約新台幣5725元)的「隱形稅」,總計每年將造成900萬美元(約新台幣2.8億元)的生產力損失。

霍夫曼強調:「目前業界正投入大量資金,而最終要問的是:這些投資是否能得到回報?」

Asana的報告同時發現,AI滲透率預計將從2024年的52%升至2025年的70%,但數位倦怠比例也在攀升。2025年高達84%的員工出現數位疲憊,77%則認為工作量難以負荷。

美國就業發展組織Generation創始執行長穆爾賽德(Mona Mourshed)表示,儘管企業紛紛導入AI工具並鼓勵員工運用,但員工實際上仍感到窒礙難行。

她表示,員工常常不清楚該怎麼將AI工具有效融入日常工作流程。她接著指出,企業投資AI,是希望工作能「一夜之間變得更好、更快、更便宜」,但卻未提供必要的訓練或準則。

她強調:「若對AI工具的具體適用場景、能否讓某項任務更好、更快、更省力沒有清晰共識,最終只會加劇疲勞,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預期的成果是什麼。」

「AI不是什麼萬靈丹,只要安裝好它就全自動、一次到位地搞定一切…實際推動過程一定比想像中艱辛,尤其是沒有做好規劃的企業。」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AI顧問公司Latent Space Advisory創辦人艾德(Henry Ajder)則建議,正確的導入策略應是逐步測試、完善配套,再正式部署,切忌為搶快而貿然上線。他表示:「你不該一開始就直接嵌入(AI系統),而是應從試行、小規模測試、沙盤推演、實地測試這些系統做起。」

這包括從員工訓練、AI模型選型到配套作業規範都要規劃完善。他說,標準流程若未到位,一旦發生錯誤或故障,因應難度只會更高。(編譯:蔡佳敏)11409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德國推AI虛擬部長 首支影片用中文批TikTok[影]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