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專家談大選:若台捷經貿合作夠強 政治因素無礙

(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布拉格5日專電)捷克國會大選出爐,「不滿公民行動黨」(ANO)勝出,這場選舉將影響未來4年捷克與台灣的關係走向。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執行長楊雅嚳(Jakub Janda)分析,捷克未來在公開言辭上對台灣的支持可能減少,「關鍵在於台捷經貿合作能有多強。只要合作夠強,政治因素也不能損害」。
此次捷克國會大選選的是「眾議院」200個席位,按例由得票最多的黨派領袖出任總理。在捷克,行政與外交決策權力主要由總理掌握,眾議院則制定法律、通過預算並對政府施行監督與信任評估,是總理施政的關鍵基礎。儘管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與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對台友善,但其權力多為象徵性與制衡性,對日常政策與外交決策影響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曾在2023年率大規模訪團來台、友台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已宣布不再參選。因此,未來眾議院內的友台聲音能否維持,值得關注。
此次勝選的政黨ANO黨魁為捷克前總理巴比斯(Andrej Babis),其對中國與台灣的立場如何尚不清楚。但從過去巴比斯的作風看來,ANO對中立場務實,雙方關係也出現過矛盾。
巴比斯過去任內對中立場轉變 從開放到務實謹慎
巴比斯2017年任總理初期,對中國持開放合作態度,吸引中國在捷克基礎設施、汽車、科技與能源等領域投資,並支持參與「16+1」中國-中東歐合作框架,認為能促進捷克經濟繁榮。然而,隨著實際經濟回報不如預期,ANO立場更務實與謹慎,也對中國在政治影響力、網路安全與投資透明度上問題表示擔憂。
2020年初,時任捷克參議長柯佳洛(Jaroslav Kubera)計劃率團訪台,引發中國不滿。中國駐捷克大使館致函威脅,若成行將損及捷克企業在中國的利益,並點名將使捷克汽車製造商斯柯達(Škoda)、捷信集團(Home Credit)、佩卓夫鋼琴(Petrof)付出代價。此事在捷克政壇引發震動,柯佳洛不久後因心臟病猝逝,當時巴比斯支持要求撤換中國駐捷克大使。
此次巴比斯東山再起,對中立場是否和過去相似值得關注。作為商人的巴比斯,個人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如何,楊雅嚳接受中央社記者書面專訪時表示,「依我們所知,巴比斯並沒有直接涉及中國的經濟利益。他對中國抱持懷疑態度,因過去中國代表對他曾表現出敵意」。
楊雅嚳指出,目前中國視捷克為歐洲對北京最具敵意的國家之一。大部分關於中國的捷克國家安全政策可能會延續。
台捷政治表態或減弱 但經濟科技合作仍持續
談及捷克與台灣未來4年的關係,楊雅嚳說:「我們可以預期在公開言辭上對台灣的支持會減少,但大部分的科技、商業與安全合作計畫仍可能持續。」
經濟與科技是台捷合作的核心領域,台灣大企業如富士康、英業達、緯創等在捷克深耕多年,近年更有西勝、新泰工業等新投資案,布局能源與電纜產業。此外,2025年捷克成台灣無人機出口第4大市場,顯示當地對台灣產品的需求。
隨著半導體成為地緣政治焦點產業,捷克積極爭取與台灣合作。過去2年,雙方先後成立「供應鏈韌性中心」(SCRC)與「先進晶片設計研究中心」(ACDRC)等單位,串聯布爾諾與布拉格多所大學,打造歐洲晶片設計新據點;透過人才培育與技術交流,逐步形成完善的科技合作生態。
楊雅嚳指出,「關鍵在於台捷經貿合作能有多強。只要合作夠強,政治因素都不能損害」。
專家分析ANO勝選 捷克外交更務實少聚焦人權
而針對ANO在大選勝出的原因,楊雅嚳分析,主因可能包括中右翼聯盟在國內政策上的溝通策略失敗,以及受大規模俄羅斯假訊息影響。
談及捷克未來4年的外交政策走向,楊雅嚳指出,在ANO主導的政府下,「預期對關注人權的言論會減少,轉而更注重務實的經濟合作政策」。
楊雅嚳說,對烏克蘭的支持在經過新政府主導的審核後,仍可能以相當規模持續。至於俄羅斯,多數政策可能會保持延續,因這方面由總統帕維爾推動。(編輯:張芷瑄)11410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