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入魂

發稿時間:2025/09/12
三分入魂
三分入魂
作者|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
譯者|蔡世偉
出版社|堡壘文化
出版日期|2025/09/10

史蒂芬‧柯瑞從一位被質疑「太瘦」「太矮」的球員,到成為NBA史上第一位全票MVP與三分王,史蒂芬‧柯瑞在這本書中揭露:他的成功不是天賦的奇蹟,而是「準備」與「相信」的結晶。

這本親筆傳記他誠實談論自己曾因害怕競爭而選擇逃避,描述13歲那年在烈日下苦練三個月、打掉重練出手姿勢的過程,也坦率面對失敗、低潮與與巨星隊友共處時的掙扎。更重要的是,他展現出一位真正領袖的態度:以努力感化質疑,以無私成就團隊。

內容節錄

《三分入魂》

即使到了今天,我有時候仍會希望自己在身體條件上更具宰制力。NBA裡有非常多比我更壯、更快、運動能力更強的球員—尤其是防守者—他們會盡一切手段讓我在場上難受。我可以受困於這些因素,或是因此分心,但這並不會改變任何事實。我就是獨樹一格的籃球員。我會希望自己可以每一球都直接殺入禁區爆扣嗎?當然啊!但我也發現,有些東西比這樣的天賦異稟更有價值。

假如一切都輕而易舉,彷彿奉送到你面前,你就沒機會培養能夠長期支撐卓越表現的動力。若不是有人說我太小隻,無法在場上構成威脅,我也不會擁有現在的自信。為了鼓勵自己,我養成正面自言自語的習慣,因為周遭有太多聲音說我不行。我看起來不像NCAA一級球隊會想要延攬的球員,但我因此更勤於鍛鍊,把作為射手的能力最大化,不只投籃神準,還能靠著全場飛奔累垮任何防守者。

實話實說,我們都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追求的每一個夢想中登頂—就像不是每個打籃球的人都能打進NBA。但最糟糕的失敗方式,就是拋棄讓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質,只因為忙著成為別人。在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找到力量。那才是你的超能力。

這是我最常給予年輕球員的建議之一:接受自己是什麼樣的球員,同時不懈地在優勢上精益求精。這套心法可以延伸到人生中每個場域—校園、職場,或是家庭。不要執著於自己做不到的事—與其耗費時間擔心你無法改變的事,不如把那些時間拿來強化你擁有的技能。

記住,你以這樣的面目出現在這個世上,是有原因的。所以,盡可能善用

手上的時間與天賦。

我也還在跟你一起學習這些課題,而且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溫習。

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真的很瘋狂。我的大女兒開始運動了,但她有時會在自信方面掙扎。打排球的時候,她可能連續發出十顆漂亮的球,然後失誤一顆。那一顆沒發好的球會毀了她一整天的心情。

「嘿,你覺得老爸每球都進嗎?」我問她:「你知道我也會投不進嗎?」

她看似驚訝:「哦,真的嗎?」

「妳覺得我一場比賽會有幾球沒投進?」

「大概⋯⋯投十球會沒進兩球?」

「懂了吧?」我說:「事實上,比妳猜的多,多很多。」

運動讓你親身學會關於毅力和自信的重要課題—其中一課就是:成功往往包藏

很多失敗。所以,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是沒有意義的。為了留在舒適圈而逃避挑戰,這才是真正的失敗。

我現在有機會把這些經驗傳承給我的女兒,而她反過來讓我學習:她開始比較投入—認真看我打球—在場上的時候,我會把這些領悟放在心上。讓孩子們看

見你嘗試。投失的球曾教育過你—沒進的球跟投進的球一起造就了現在的你—

而它們也能教育下一代。

環顧四周,我們很容易看見處在不同進程的人—他們可能年紀比你大、也可能比你小,或只是處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然後拿自己的進度去跟他們比較。但我無法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才抵達現在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跟別人比較只會帶來一種錯誤的優越感或自卑感,兩者都不能給我精進的燃料。

所以,我選擇戴上眼罩,只跟自己比。下一個挑戰自己去突破的極限是什麼?每次訓練結束之前,我都會投一百顆三分球,這提供一種追蹤每日進境的具體衡量。這允許我成為自己的問責夥伴。

感受固然重要,但數據才能量化。生活中有沒有哪項指標可以讓你追蹤,以便為自己的進境負起責任?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