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生活手帖》發行量突破百萬冊,直到人生最後一刻都在編雜誌!全能全才的傳奇編輯花森安治,他和《生活手帖》徹底改變了戰後日本人的生活!
唐澤平吉是花森安治的「徒弟」,共事長達六年,見證他把對美感的講究,落實在生活的一針一線、一字一句之中。他的完美主義讓徒弟們吃不消,但也確保了《生活手帖》的高品質與美感。
本書如同《生活手帖》製作幕後紀錄片,將能體會到:守護日常的偏執與講究,正是改變生活的溫柔力量。
內容節錄
天才手藝人的編輯現場:花森安治與《生活手帖》的生活革命
〈被稱為手藝人的天才新聞工作者〉節錄
「花森安治是個天才。」
若問我關於花森安治的事,我會這樣回答。接著會有人說「確實如此」,並且懷念地頻頻點頭。只是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大多數人會投來疑惑的眼神,更讓人萬分無奈的是那表情,分明在說:「怎麼可能?區區雜誌編輯,哪來的天才?」更別說許多年輕人,甚至連花森安治是誰、做過什麼事都未曾耳聞了……
的確,花森安治既非學者,也算不上藝術家。他之所以廣為人知,全因他擔任家庭生活雜誌《生活手帖》的總編輯時,所散發出的獨特色彩。
話雖如此……
在過去那個時代,花森安治、池島信平、扇谷正造三人可是被譽為「雜誌界三傑」,名氣響亮。他們既是競爭對手也是摯友。讓《文藝春秋》成功東山再起的池島信平曾寫道:「花森安治實在太有才華。」《週刊朝日》前著名總編輯扇谷正造,則如此回憶老友的工作姿態:
我認為他本質上就是個卓越的手藝人,artisan(後略)。
不過我所謂的手藝人,指的是像達文西那樣的。卓越思想家長谷川如是閑先生,據說晚年每當聽到「手藝人」一詞,總忍不住號啕大哭。這也許是因為想念生前擔任建築業木工總師傅的父親,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經歷漫長的思想探索後,深刻領悟到手藝人所代表的正是日本文化的特質。手藝人就是日本文化的承載者。
手藝人不停思考,動手做事,持續創造。花森正是這樣的人。他仔細檢視《生活手帖》的每個角落,直至生命終結前的最後一刻。
——〈關於花森安治〉,《夕陽的文人》,騷人社,一九八九年
正如池島、扇谷二位所說,所有事情花森安治都親力親為。不做到滿意的程度,他絕不會將稿件付印。他總會拖到最後一刻才交出稿件。即使是交稿,他也一定會把印刷廠的人叫來身邊,要求對方再三確認、逐件清點版面和稿件的數量,並進一步指示製版的細節,最後才肯交出手中的稿件。
他極端固執。「老頑固」這個詞簡直是為了花森安治量身打造的。然而,他絕不會一意孤行,「死板」這種形容詞完全不適合他。他其實是個靈活而自由的人。
花森安治能精準捕捉時代的需求和讀者的期望,並且能迅速給予相應的回應。他那敏銳的感受力和前瞻性的眼光,為曖昧混沌的時代勾勒出清晰的輪廓,帶給讀者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
如果天才的定義,是指具備精密度更勝晶片、柔軟度更勝絲綢的精神,再搭配與生俱來的傑出才能,那花森安治絕對當之無愧。池島信平對他嘖嘖稱奇,扇谷正造則將他與達文西相提並論,兩人無疑看出了花森安治身上的「天才性」。
花森安治非常喜愛美國的《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紐約客》的文字簡明易懂、充滿幽默感,且始終逆勢而行,對抗時代洪流。不僅如此,號稱《紐約客》金字招牌的威廉.尚恩(William Shawn),年過七十仍持續擔任總編輯,以年輕的品味吸引著讀者。在池島和扇谷都已退居幕後,世代交替之時,或許正是尚恩給了花森安治堅持留在編輯第一線的勇氣,為他灌注了不屈不撓的新聞人精神。
就連廣告,花森安治都親自撰寫文案、設計版面,而且總能製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成品。《廣告批評》(一九九六年十二月號)在第兩百期特別企畫「創造日本廣告的五十人」當中列入了花森安治,並分析他提出的「不美就不算廣告」的「廣告美學」。
花森安治的文章帶有獨特、如詩一般的節奏感。不過,他從不使用那些非得查字典才能理解意思的晦澀詞彙。他盡可能少用漢字,總是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寫作,但他對文章和語言有著非凡的掌控能力。
例如他有時在言談間會流暢地誦上一首唐宋詩詞,對日本漢文作家賴山陽以及漢詩作家良寬均有很高評價。當有人在工作上犯了錯,他則會引用伏爾泰、拉伯雷或喬伊斯的辛辣語句,在對方背上狠狠插上一刀。
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把簡單的東西講得很複雜,那是笨蛋學者才會做的事。將複雜的內容淺顯易懂地準確傳達出來,才是編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