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分直一與臺南

發稿時間:2021/05/28
國分直一與臺南
國分直一與臺南
作者|劉益昌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期|2021/05/20

  國分直一是誰?他對臺灣的考古及民俗學有何貢獻?這對很多年輕國人來說都還一知半解,甚至未曾聽聞這號人物。由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的劉益昌老師執筆的本書《國分直一與臺南:不是灣生的灣生》,正是要把這樣一位對臺灣及臺南具有卓越貢獻的研究者,重新帶回在地人群和研究者的視野。本書詳述國分先生的生平、研究生涯及學思養成;述及其生涯旨趣的同時,更充分貫通國分先生的個人生命史及其根植臺灣追求學問的意志心理,總結並譽以「不是灣生的灣生」,文字感人、生動、真摯而深入,堪為臺灣人文歷史研究者必讀之佳作。

文章節錄

《國分直一與臺南:不是灣生的灣生》

五十多年的整體貢獻

  1945 年戰爭結束,由於臺灣本身的需求,因此在各個機關與學術單位都留用日本人士做為專業工作者及教師,協助戰後臺灣的復原工作,直到1948-49 年才逐漸返回日本,因此筆者將1945-1949 年短暫的三年多,不到四年的時間做為一個特殊階段看待(劉益昌 2011),而1949 年8 月之後則以另一階段說明。

  戰後初期混亂狀態之下,國分先生1946年4月留用在臺北師範學校,不太有機會從事考古工作,但仍與金關先生努力完成從戰前就共同進行的長篇論述〈臺灣先史時代靴形石器考〉,終於在1946年10月31日完稿,1946年底寫好追記。

  1946年10月國分先生進入新成立的臺灣省編譯館,因此有機會從事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期間針對西海岸中部地區的苑裡、後龍底遺址進行調查與發掘,撰述〈苑裡後龍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預報〉。同時也由張樑標將〈臺灣先史時代靴形石器考〉及〈苑裡後龍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預報〉譯成中文,後來〈臺灣先史時代靴形石器考〉發表於1949《人文科學論叢》第一輯(金關丈夫、國分直一1979:234)。

  戰後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改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民族學研究室,由於中國動盪不安,民族學、考古學的教學、研究工作仍由留用的日本教授宮本延人和出身東北大學的臺籍學者陳紹馨先生負責,1947 年由於臺灣省編譯館因228 事件遭到裁撤,國分先生因為楊雲萍先生引薦得以加入此一教學研究工作,同一時期留用的醫學院解剖科教授金關丈夫,理學院地質學系早坂一郎教授也曾參加教學工作,這些留用學者直到1949 年八月回日為止,可說是臺灣考古學研究的主力。期間國分直一先生主要在歷史學系教授「考古學」、「臺灣先史時代概論」,並帶領學生從事田野調查與小規模發掘工作(陳奇祿、宋文薰譯 1950,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原著),學生中包括後來成為臺灣知名考古學者的宋文薰、劉斌雄,國分直一先生被金關丈夫先生稱為此一時期臺灣唯一的考古學家。

  雖然留用的時間只有短短不到四年(1945.10-1949.8),但是金關與國分二位先生卻從未放棄臺灣的考古工作,1947 年7 月國分直一先生從臺灣省編譯館轉任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之後,在宮本延人先生的領導之下,將受到戰爭損害的原土俗人種學教室標本陳列室與儲藏室的民族學與考古學的標本進行整理,同時也和金關丈夫先生共同考證,由畫家立石鐵臣繪製一份「臺灣先史時代生活圖譜」,做為1948 年臺灣省博覽會的展品,利用日治時期臺灣考古學研究的成果,系統的描述了臺灣史前時期人類的生活型態和風俗習慣(金關丈夫、國分直一1979:305-312)。在展覽結束之後又和立石鐵臣、陳奇祿合作在臺灣公論報的副刊〈臺灣風土〉發表「臺灣原住民(族)工藝圖譜」的專欄,由立石鐵臣、陳奇祿繪製插圖,國分先生撰述說明,這些資料後來也收錄在《臺灣考古民族誌》,其中包含不少史前標本和民族誌標本的說明和比對,這是民族學和考古學結合的重要例子,1970 年代國分先生創立與主導的《えとのす》雜誌中也有類似的考古遺物說明專欄,想必也有受到〈臺灣風土〉的影響。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