飆哈雷救經濟

發稿時間:2011/03/26
飆哈雷救經濟
飆哈雷救經濟
作者|朱敬一
出版社|時周
出版日期|2011/01/31

  經濟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在長篇學術專論之外,時常撰寫短文針砭時事人物,《飆哈雷救經濟》一書彙集他的數十篇雜文,被稱為評論「重筆」的他,謙稱只是向讀者「仲介」觀念,理解得罪人得付出代價,下筆儘量溫婉,但仍傳承先賢思想狂放,難免寫出「從心所欲,偶爾踰矩」的時論,讀來自是容易心領神會。

  書中論點涵蓋當前經濟診斷、新興產業構思、觀念再思考、批評時人時事、文化教育通識觀點等五大領域,篇篇精短易讀,直接了當點出一般學者未曾或無法指出的問題關鍵,讓讀者從短文中就可弄懂一件事情,尤其針對現在較急迫、爭議高的財經議題,可以作為讀者理解總體經濟與台灣面臨的經濟挑戰的入門書。

  以政府不斷招商為例,朱敬一導正大家的觀念指出,台灣確實需要更多資金來台投資與提高就業機會,但目前招商都在招錢,招來的都是四處流竄炒股票與房地產的熱錢,賺到錢就走。台灣實際需要的是以「招人」為出發點的招商,包括招來海外的人才以及招來培養更多好人才投入不同產業的錢,只招錢的招商是假的。

  國人擔心生育率太低使未來勞動力不夠會傷害國家競爭力,朱敬一也提出不同觀點,他指出,台灣一家代工電腦業者員工四萬三千人,創造年營收四千七百八十九億台幣,另一家品牌電腦業者員工六千七百人,創造年營收五千四百六十四億元,顯示台灣若有更多企業投入獲利更佳的知識經濟產業,人口少未必競爭力會衰退。

  再如「台灣蘭花與哈雷機車」、「皇后養成若是這樣,貞操就不易被懷疑」、「降稅救經濟?放屁!」、「為什麼退出政壇這麼難?」、「教改二十年,南柯一夢」等篇名,都會令讀者想要先睹為快、一探究竟,看看嫉惡如仇的朱敬一如何讓時人時事背後的真相一一現形,有些觀點你可以不同意,但會讓你了解我們社會面臨的許多問題。

文章節錄

是誰把政治弄極端了?

  二十年前,不論是台灣或海外民主國家,競爭政黨的立場似乎都大致符合何氏所說的差異極小原則。可是,最近幾年情勢有所改變。台灣雖然急統與急獨的人口比例極少,但每次選舉極端的聲音都未必消減。不但統獨議題如此,各黨對於競爭政黨的批評更是趨向極端化,一方是逢藍必反,另一方則是逢綠必斥。

  從連勝文受槍擊後若干媒體與政治人物的病態反應,許多人都會同意:台灣的政治真的很極端,與古典的政治競爭理論「差很大」。

  一甲子前,一位經濟學泰斗何太凌(H. Hotelling)著述甚豐,若非英年早逝,諾貝爾獎絕對有他的份。何氏最著名的貢獻有二,其一是推導出耗竭性資源(如石油、礦產)的定價原理,其二是分析兩家廠商「定位」競爭的均衡架構。

  前述何氏「定位」競爭的架構,後來被政治學者應用到兩黨政治競爭,開啟分析政治學一大片的研究領域。依何氏理論,在單一選區兩黨政治競爭的均衡下,各黨候選人都不會採取極端的政治立場。舉例而言,某甲候選人的急獨政治立場可能只吸引到少數極獨選民,其他大多數中間選民或泛藍選民,都會選擇棄卻某甲。甲預知自己極端立場之事後不利,也就不會在事前自居極端。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某乙也會在政見上傾向訴求中間選民。這種兩位競爭者都向中點趨近,形成「國民黨與民進黨差不多」、「民主黨與共和黨很相近」的態勢,何氏稱為「差異極小化原則」(Principle of Minimum Differentiation)。

  在二十年前,不論是台灣或海外民主國家,競爭政黨的立場似乎都大致符合何氏所說的差異極小原則。以台灣為例,若干年前還有媒體描述:民進黨不喊獨立、國民黨不倡統一,兩個黨實在很像,都是不統不獨。依何氏理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台灣大多數中間選民都是不統不獨,而兩黨為了爭勝,就不得不向中間靠攏,於是兩黨看起來都很相似。

  可是,最近幾年情勢有所改變。台灣雖然急統與急獨的人口比例極少,但每次選舉極端的聲音都未必消減。不但統獨議題如此,各黨對於競爭政黨的批評更是趨向極端化,一方是逢藍必反,另一方則是逢綠必斥。讀者不要以為這是台灣獨特的現象;近年國外文獻描述美國的政治亦是如此。共和黨內的茶黨較為激烈極端,但最近似乎取得了該黨的主導權,竟然能以其極端訴求,而得到相當多選民的支持,與何太凌當年最小差異原則大相逕庭。

  為什麼會有這種「由訴求中間改為趨向極端」的轉變呢?這在學界還是一個待解的謎題。但已有論者指出,這種促使政黨兩極化的發展,可能與媒體的兩極化有關。美國的福斯電視台與若干脫口秀主持人,最近兩年是逢歐巴馬必反,與共和黨的極端政治人物互相呼應。就共和黨政客而言,福斯電視台的觀點幾乎是給共和黨的政黨立場定了基調,形成共和黨支持者之間的普遍想法。政客若持與名嘴不同或較溫和的立場,就像是該黨的非主流派,黨內初選甚難勝出。於是,在媒體帶頭極端化的情形下,政客也就只好跟著極端。

  媒體與政治人物的極端化現象台灣人民應該是心有戚戚焉。台灣若干電視台之間的藍綠對立早已不是新聞,令人倒盡胃口。電視或報紙等媒體經營者發現,閱聽大眾似乎並不打算自媒體獲取真相,反而只想自新聞報導中聽到自己既有意識形態的呼應之聲。於是,媒體若能鎖定正藍或正綠選民,天天讓他們自該媒體的偏頗新聞中得到慰撫,則這些人民就是媒體的死忠閱聽戶,廣告收入可觀。事實證明,這樣的操作模式較諸平衡報導收視率更高,媒體的利潤也更豐厚,何樂而不為?

  何太凌的理論為什麼未及見此呢?那是因為何氏只考慮一元政黨立場的競爭,未慮及政黨與媒體之間二元的互動。在政媒互動的世界裡,中間化與差異極小化的結論自然消失。這種現象不僅顛覆了傳統的政黨定位理論,也讓有識之士對政局的發展憂心忡忡。長此以往,這樣的兩極化發展似乎會將台灣社會越撕越裂,真不知將伊於胡底?萬一將來數位匯流下的資訊平台也被極端意識形態二分切割,那就會是可怕的災難。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