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韓國文學在台灣的伏流暗湧

對韓國一向有著複雜情感糾結的台灣人,在接受流行文化之後,或許也能逐漸理解欣賞韓國文學;所需要的,只是時間
2018/3/3
文:汪宜儒

還記得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聚餐習慣相約韓式料理,點開串流平台看的是韓片韓劇,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國旅遊、服裝髮型、彩妝保養、零嘴酒品乃至給孩子的童書,「韓國」成了必然候選。儘管每逢重大運動賽事還是激昂高喊「好想贏韓國」,韓國文化早已一點一滴影響佔據台灣人的生活,就連文學,也開始以伏流暗湧之姿,醞釀著下一波席捲人心的韓潮。

有別於韓國影視、KPOP在台灣的風行,韓國文學在台灣仍屬冷門,討論很少,被認識的作者更是罕見,韓國文學在實體書店至今仍沒有獨立書區,不比日本文學或其他歐美文學的大範圍專區陳列。如果不是影視相關的原著與改編小說夠吸引人,譬如孔枝泳的《熔爐》,加以2016年韓江《素食者》獲布克獎加持,韓國文學的面貌對多數台灣讀者可能依舊荒蕪蒼白、難以辨認。

韓國文化早已一點一滴占據影響台灣人的生活,下一波說不定就是文學。(來源:維基百科)

軟調領軍 語文影視書籍攻進台灣

也許,談文學過分嚴肅又太小眾,我們先試著把面向拉廣些來看。

韓國出版在台灣比較像是鴨子划水,最初以較為軟調的類別默默進駐了台灣書市。翻譯過《大長今》、《薩德》,同時也是孔枝泳、丁柚井等在台作品譯者的游芯歆,是台灣資深的韓文翻譯,她說,在韓國流行文化真正影響台灣之前,韓國文學是出版社難以推行的商品,「如果大家仔細去市面上看,反倒是教養、哲學、兒童等在台灣是賣得好的,有市場,翻譯的量也多。」

在流行文化襲捲台灣之前,韓國文學是出版社難以推廣的商品。(來源:維基百科)

回頭看這股被忽視的小小「韓流」,時序早些的,約莫是在15年前由三采文化引入的《尋寶記》,至今暢銷;另有印刻搭著動畫播映引進的《蜜蜜甜心派:幸福的好滋味》等,翻開看來,都是適宜親子共讀、關乎教養生活的圖文書,市場反應的確不俗。

時間走近,來到2014、2015年,那是韓劇《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製作人們》夯到不行的年。根據博客來提供的分析資料,那兩年除了韓語學習書籍熱賣不停歇,因為《製作人們》裡主角透過著色紓壓的風氣帶動,畫面著色本在年度總榜前10名中就佔去3本;而《來自星星的你》主角都敏俊的睡前讀物繪本《愛德華的神奇旅行》,原本從未登榜、不受矚目,因著都教授、都敏俊的魅力加持,立刻竄紅成為暢銷書。

韓國影視影響台灣出版書市的趨勢,自此不可忽視。

麥田副總編輯巫維珍,是踏著這波浪潮的代表人物,包含孔枝泳的《熔爐》,目前在韓國正當紅、已先後翻拍成影視作品的丁柚井《七年之夜》、《射向我心臟》,都是她經手的。而最早在台灣爆紅的韓劇《大長今》小說,也是麥田旗下。

她不諱言,過去的10多年間,韓國影視的大量襲台、明星光環加持的推波助瀾,很多讀者開始對韓國文化感覺親近、有了好奇,「讀者開始探索,於是開始找書看,他們這才發現,原來韓國也有這樣的東西(文學)。」

韓國影視影響台灣出版界的力量不可小覷。(來源:維基百科)

年輕世代逐漸接受韓國文學

有意思的是,這樣的狀況,在高中、大學校園裡更是明顯,巫維珍在多次的校園演講中感受到了這股暗湧。「年輕的讀者對韓國文學的接受度很高,樂於了解、討論。可能是他們的成長養成,已深受韓國文化影響,也是偶像歌手的帶動,讓他們很自然接受了。」

韓國文學的暗湧趨勢,同時出現在博客來的高中生平台中。在他們今年初推出的「青春17讀十年特企」中,公布了歷年各高中推薦書單、高中生暢銷書排行榜、高中生閱讀心得與評論的投稿總榜等。總觀2017年,韓國文學大量進入榜內,若除去《屍速列車》、《熔爐》等與影視相關的小說,《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七年之夜》、《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等都是高中生關注的作品。

博客來閱讀推廣Team經理吳梅瑜表示,這份特企背後的數據累積了60萬篇學生心得投稿,佐以學校推薦書單和青少年銷售排行榜而完成,因此可以知道青少年閱讀習慣的質變和量變,「青少年閱讀仍以輕小說、文學小說、漫畫為主,而輕小說類一直是日本翻譯書的天下,這10年來是沒有改變的。然而我們嗅到一絲不同:那就是文學小說類因為『韓流』而在這一兩年竄出火花。」

此外,因為韓團FTISLAND、 F(x)、BTS防彈少年等,都曾在創作音樂或MV中提及世越號的沈船事件,「也因此當《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中文版問世後,造成當月湧入近百篇的投稿量,這些現象都值得觀察。」

年輕世代閱讀韓國文學的現象,在高中大學校園已相當普遍。(中央社記者汪宜儒攝影)

回到韓國文學在台灣的出版,不可不提的一號人物,是印刻的社長兼總編輯初安民。他早在2002年就引入了韓重量級作家黃皙暎的《悠悠家園》,乘著去年的《鬼怪》風潮,他也嗅得先機,出版了《鬼怪》小說與相關詩集。

他的分析很直率,「韓國文學在台出版,很多是特例,是流行性趨向的,或是因應書展的,那都不是屬於有規劃的安排。此外,就是非文學類的,像是旅遊、學習,屬於功利性的。」以印刻為例,幾本韓國文學的作品出版,都是因為初安民的私交友情而推波助瀾,也屬特例。

初安民認為,韓國文學一類在台灣,因為基本上沒有市場、沒有知名度,加上對韓國的複雜情心情與糾結,沒有像日本文學那樣的情感淵源,翻譯人才也是屈指可數。不過,面對年輕一輩對韓國的親近情感,他也鬆口,「或許有天,當他們、或許是35歲以降的那一輩更成長了,有了閱讀能量與意願,理論上會慢慢改寫的。」

推廣挑戰大 但未來潛力不容忽視

出版閱讀要有市場,重點在於讀者群的建立與接觸機會的提升。長年研究台韓兩地文學的政治大學台文所副教授崔末順直言,「韓文的翻譯人才在台灣是一大問題。」儘管流行文化帶動韓語學習風潮,「但口說能力的學習與文學領域中的翻譯能力培養,是不同的事,即使有好的學生,走願意投身文學的更是少之又少。」

身為韓國人,崔末順也不諱言另一種心理層次的影響,「最一般來說的觀感,歐美、日本是一種先進基礎,加以世界文學對日本的關注度、台灣對日本文化的接受度,加上政治上的國家位置,韓國總是比不過日本。當大眾文化的韓流進來後,或許也會有種心理:他們已經吃掉我們的通俗文化了,其他的部分應該抵制。」

韓國文學目前在台灣尚屬小眾,但5到10年後可能會是另一番光景。(中央社記者張新偉攝影)

市場的因素、台韓鄰近的地理關係、多年來兩國在國際政經地位的消長,以及想競爭比較又不甘心等幽微心理的拉扯,是韓國文學在台灣發展始終呈現零星點狀的散落因素,偶或有成績不俗的佳作,卻總是片刻煙花,總還是乘著影視的龐然能量。巫維珍苦笑搖頭,若是同樣的一筆宣傳資源、同樣的行銷操作手法,放在日本或歐美文學上跟放在韓國文學上,差距幾乎是百倍不只。

「這些年在書市推展韓國文學還是辛苦,但應該很快,也許5到10年間,過去日本文學深深影響台灣讀者的景況,將可能出現在韓國文學的區塊。」巫維珍略顯低沈沮喪的語氣中,藏有不可忽視的樂觀。

172.30.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