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禍福相倚:疫情海嘯下的台灣文化界

被海嘯淹沒時,人們想著如何游到海平面自救,那海嘯退去後,又該如何重新站起來?
2020/7/4
文:王心妤

疫情來襲,人們被迫戴起口罩、減少出門頻率,開始做起一切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的清單選項。人潮聚集處成為病毒溫床,大型活動通通喊停,若食衣住行都變得困難,那擺在最後一項的「樂」,恐怕只會變得更加艱辛。不過,有這麼一句很實在的老話:「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

5月31日晚上,臉書出現最多的貼文除了告別敦南誠品,還有不少朋友打卡在一生一定要看一次的五月天演唱會,相對於每次都秒殺的演唱會門票,這一次的線上演唱會打破空間限制,直接開放幾十萬人跟著鏡頭在台北市立體育場一起嗨。

(圖片來源:pixabay)

人們需要被音樂滋潤的同時,線上演唱會打開了全新可能性。擁有作曲家、演唱會音樂總監等多重身份的資深音樂人陳建騏認為,線上演唱會打破空間、時差,只要有網路就能成為一份子,未嘗不是種新選擇。

而疫情衝擊催生的不只有線上演唱會,還有虛擬電影院也跟著出現。

樂聲影城率先推出「虛擬電影院」,買一張票,就能在48小時內用手機、電腦觀看,想在家裡的客廳沙發、臥室床上甚至是洗手間馬桶,都能擁有專屬於自己的電影院。「電影的價值取決於多少人看,好的電影當然也希望讓更多人看到」,老闆張心望這樣說。

台灣抗疫有成,日常生活雖沒問題,但要到密閉空間的電影院坐2個小時,還是種心理挑戰。張心望見到國外推出虛擬電影院,也動起腦筋試著在台灣試試,團隊於是選出幾部有吸引力的電影,竟獲得比原本預計更好的成果。

除了虛擬電影院,連影展都能搬到網路上,「線上影展說好多年了,但這次因為不得不,終於真的辦了。」張心望笑著說。各種新計畫早放在腦袋裡許久,卻因為武漢肺炎的出現,讓一切的構想「必須」成為真實。

(圖片來源:pixabay)

有次採訪遇到一名劇場人,她語帶無奈地說:「疫情的發生讓藝文界有一波人和作品走進歷史,這沒有好壞。有人說,如果這波疫情對作品或團隊而言是一種淘汰機制,這說法也許兇狠,但我們就是在面對這麼兇狠的事,因為觀眾不會回來。」

病毒來得又快又猛,僅用半年的時光就帶走許多令人不捨的人事物。找到線上演唱會或虛擬電影院的方式在疫情衝擊活下來了,然後呢?電影院的顧客如何找回來?表演藝術界如何讓觀眾再回到舞台下?熬過了第一波,後面還有第二波的挑戰。

然而正如同病毒攻勢來得出奇不意,文化人或產業或許也想不到,正是這全球性的疾病強迫著他們找出新方向和新解藥。只要在浪頭打來時想出辦法存活,那麼在海嘯退去之時,應該還能有重返往日光榮的一天。

172.30.1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