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謹守父親的侘寂生活美學 古正君的百年老宅會呼吸

為了父親生前的一句話:「盡可能保留老家殘缺的美感」,古正君花了10年功夫整修大溪「源古本舖」,不但讓老房子「活」出原來的樣子,也讓這裡成為大溪老街一則低調而優雅的驚歎號。
2022/11/20
文:邱祖胤/攝影:王飛華

「古爸爸對這個房子有很深的情感,他常覺得日本的『古民家』可以保留那麼多年、又那麼漂亮,台灣為什麼修一個房子就毀掉一個房子?整個大溪最用力修房子的時候,很多漂亮的老房子都被修『不見了』,他非常感傷。」

來到大溪老街,人潮煕來攘往,這裡的老房子很有味道,美麗而帶有歷史感的牌樓,彷彿帶著遊客搭乘時光機穿越時空回到大漢溪港口最繁榮的年代,然而買了豆干、伴手禮,回家之後,你對大溪的印象還留下多少?這些牌樓背後的故事你還記得多少?這些老房子,真的還是當年的老房子嗎?還有多少人在乎房子裡的氣味、一磚一瓦,以及曾經生活風格?

古正君就是一個非常在乎這些房子裡一切的人,10年來,她靠著堅持與毅力,謹記父親生前對「侘寂美學」的耳提面命,如今這座老房子已成為大溪的驚歎號,也為台灣歷史建築修復之路立下難得的里程碑。

「源古本舖」擁有180多年歷史,一直維持台灣特有「二坎三落二過水」的街屋形式。(攝影:王飛華)

叛逆少女離家 不想再劈柴燒水了

5年級前段班,從事廣告業多年,長期在美、加、中國大陸等地奔忙的古正君,是桃園大溪「古裕發商號」的後人,古家老字號五代製餅,經營在地生意,與大溪老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古裕發商號」在大溪也有一定的影響力,然而叛逆的古正君年輕時對這座老房子卻有一種複雜的感情,種種因素竟令她下定決心:長大以後一定要離開這裡!

古正君笑說:「我真的18歲就離開家了,你問我原因,很好笑,因為家裡的飲用水、洗澡水,都要起灶、燒鍋爐,那是我從小到大的工作,非常辛苦,我就是不想再燒柴火了……」

2022年11月,立冬時分,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古正君帶著中央社採訪小組參觀她精心呵護、修舊「保」舊的「家」,訪談之間不難發覺她的驕傲、深情與特殊品味,即使因為罕病造成身體上的些許不便,說起話來卻依舊雙眼有神、熱情火花四濺,而且毫無保留。

大溪老街華麗的牌樓,背後藏著許多動人故事。(攝影:王飛華)

這個房子彷彿有生命,它沒有一般老宅整修過後的光鮮亮麗,相反的,它處處透露著古味,整修過程沒用上一根鐵釘,沒有大面積粉刷的白牆,家具都是百年前留下來的,或者以原來的素材加以改造,連現代化的電箱,也都以煙燻過後的竹枝垂吊、遮飾,令人完全感覺不到其存在。

房子裡的空氣流暢,從前廳穿透庭院、二進、三進直到老屋深處,不必空調就讓人感到自在舒爽,近午一陣微雨敲打著屋瓦及石牆,發出叩門的聲響,彷彿久居老宅多年的精靈歡迎特別的客人,跳起步伐輕靈古雅的迎賓之舞。

這座老房子就跟古正君一樣,即使長年飽受病痛折磨,卻依然腰桿打直,面對一切挑戰,繼續延續父親的堅持,繼續做她認為對的事。

古正君努力保存老宅「殘缺的美感」,連現代化的電箱,都以煙燻過的竹枝垂掛裝飾。(攝影:王飛華)

古家買下老宅 餅舖成為大溪人記憶

「源古本舖」一直維持台灣特有「二坎三落二過水」的街屋形式,關於老宅的身世是這樣的。

古家原本不住大溪,「古裕發商號」創始者「阿炎哥」、也就是古正君的太祖父,是來自新竹新埔的客家子弟,原本是追隨戲班腳步到處做生意的攤販,經營南北貨及糕餅生意,因看好大溪一帶的發展,1894年選擇落腳今天的和平路58號,創立「古裕發商號」。

到了古家第3代、古正君的阿公古振椿向江家買下和平路48號的房子,作為店面營業及生活住宅空間,「古裕發商號」生意興隆,古家的糕餅隨著地方節慶及婚俗嫁娶,進入一般人的生活之中,成為大溪人記憶的一部分。

老照片裡的主角,是古正君的媽媽與妹妹。(攝影:王飛華)

廣告人浪跡天涯 飛機上驚豔「老家」

不過,白手起家、興宅旺族的奮鬥故事看似熱血,住在房子裡的人可是每天都要面對柴米油鹽、生活起居,以及這麼大一座房子的house eepping,工作量之大,有時簡直要人命,也因此,古正君從小就立志長大之後一定要離開這裡,「再也不要一早起來燒水了!」

古正君18歲離開大溪,大學考上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後進入廣告界,一步一腳印累積自己的專業與人脈,事業版圖橫跨多國,輾轉數十年下來,在業界也有一定的名聲。然而有一次她在飛機上閱讀刊物,看到自家的老房子躍然紙上,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令她內心充滿悸動,當年那個誓言離家的叛逆女孩,忽然覺得有些羞愧──原來自己對「家」的認識,竟然不如一篇雜誌的報導!

後來在上海的一次論壇,她看到台灣的草店尾事務所拍攝大溪社區營造的紀錄片,感到非常慚愧,當時父親將老房子租給從事社造的團隊,古正君感慨自己的家竟由別人在照顧,她卻在異鄉大言不慚要幫別人修復房子,於是毅然決定「重回家門」,打算重新認識這個家,以及這座老宅。

浪子回頭,從離家到回家,古正君花了整整20年。

古正君希望「源古本舖」不只要可以住,還要成為大溪人的文化伸展台,以及外地人認識大溪的入口。(攝影:王飛華)

保留江家的牌樓 古爸爸的想法不一樣

願意回家照顧老房子,古爸爸是最開心的人,事實上,古家買下這座老宅時,古爸爸便有許多堅持與浪漫,光是作為門面的牌樓依然留著原屋主堂號「全昌」及江家姓氏「KANG」斗大字樣,而不是換成「古裕發」三個字,就可知他的想法和別人不同。

「古爸爸很有趣,他認為這裡本來就是歷史建築,他買的時候這房子就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不應該毀壞這裡的一草一木。」

說起古爸爸的堅持,古正君臉上不禁露出詭異的微笑,「古爸爸很小的時候就跟我提wabisabi這個概念,中文譯為侘寂,指的是殘缺的美,我還想說這什麼東西啊?我只聽過wasabi(芥末),沒聽過wabisabi,沒想到這幾年這個字又流行了起來。」

中庭一口老井,見證古家五代人的風華與喜怒哀樂。(攝影:王飛華)

不怕交給公部門 就怕修成中影文化城

古正君說,古爸爸是受日本教育的,許多看事情的角度和素養,受日本的影響很深刻,「爸爸雖在糕餅舖長大,但他一出社會在日本商社上班,店都我媽在顧,師傅也是我媽在管理,古家的糕餅舖到我20歲時就收起來,因為時代走到一個階段,生意不好,就要想別的去路。」

不過因為對房子有感情,古爸爸始終不願將房子轉手,直到古正君回家照顧房子,兄弟姊妹也信任她的處理方式,才又重新燃起古爸爸內心對老房子的熱情。但一開始,父女兩人想的並非全然一樣。

「當我說要跟公部門合作修這個房子,所有人都反對,反對原因:一是老人家總認為,房子交給政府就要不回來了,你的房子就被政府占了;二、交給政府之後,修出來的房子是很醜的。」

「古爸爸倒是不怕房子被占,畢竟會有相關手續,白紙黑字也寫得很清楚,但他很怕自己的房子被修壞,因為修壞之後就不可逆,所以他一直跟我講,你不要把我的房子修成中影文化城!」

牆上留下古家製餅年代留下的煙燻痕跡,在古正君的眼中看來像一幅壁畫。(攝影:王飛華)

不著痕跡的修 化廢料為神奇

然而想要維護老房子的心意,卻必須面對現實的挑戰,不管是與公部門打交道,還是與營造廠溝通。

「如果要修,當然就是要『保』舊,古爸爸希望公部門修這個房子,要把原汁原味保留下來,不要修成中影文化城,所以這個房子雖然修了,但必須『不著痕跡』的修,這也意味著必須更花預算、更花時間。」

「那時他要求我,可以留下來的建材一定要留下來,能保留生活記憶的東西一定要留下來,那時我不了解他在說什麼,只能盡量照這個原則去做,直到修好之後,呈現目前的狀態,我就懂了,他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記憶不要因為修整而被處理掉,但修的過程就很辛苦,因為任何從外人眼光看來認為是廢棄物、廢料、被蟲吃掉的木頭、瓦片,我們都留下來,他們無法理件這件事,簡直抓狂。」

不過事實證明,古家父女的堅持是對的,「你現在看到的桌子、椅子,都是以前留下來的廢料所製作,我們趁著修建的機會,把拆下來的、看起來似乎不堪用的村料,我就拿去跟認識的、懂得如何處理這些物料的朋友,做異材質的結合,意外出現神奇的效果,不但味道對了,而且還出現意想不到的氛圍,一種新舊融合的機會出現了,完全沒有違和感。」

屋上殘破的瓦片不堪使用,卻又捨不得丟,古正君讓它嵌入地面,意外成就除溼防潮的效果。(攝影:王飛華)

瓦片嵌入地板 助溼氣發散

古正君指著前廳嵌在地板上的瓦片解釋:「南風天,地板容易反潮,但鋪上舊瓦片卻能將地底溼氣更有效率的發散,地板會呼吸,如果全部都用水泥將地板全用水泥封起來,就容易反潮。後來整修二、三進時也比照辦理,附近有些修老宅的朋友覺得這個點子不錯,也跟著採用這樣的方法。」

古正君說,這畢竟是一百多年的房子,有些過去裝潢時嵌在牆上的木材,一旦拔起,牆面就會大面積剝落,裸露出其中的充填的石塊、泥灰,有些人會認為這樣不好看,會想辦法補土及粉刷,「但我父親覺得這樣有什麼關係,舊舊的有什麼不好?裸露出來反而知道牆面的結構層,下面是石材,上面是泥牆。」

至於已經露出牆內的夯土及石塊,甚至被餅舖爐火燻黑的斑駁牆壁,古正君也遵照父親的意思預以保留,而不是用補土及灰泥遮蓋及刷白,但花了更多功夫請專家補實內部的空隙,以及想辦法讓表面層不再受到侵害,兼顧了老房子的結構與「殘缺的美感」。

「你不覺得這些牆壁看起來就像壁畫嗎?」

「源古本舖」前廳現在規畫為展示館,今年呈現虎年主題的「虎娃」特展。(攝影:王飛華)

不老職人 打造大溪的文化伸展台

此外,憑著廣告人特有的拚勁、使命必達與無限創意,古正君的老屋保衛戰也有她異於常人的策略,在硬體修護上,她將這裡定位成老宅修復的實驗基地,但未來房子修好了,要有軟體,要有活動,房子不只要可以住,還要成為大溪人的文化伸展台,以及外地人認識大溪的入口。

因此,破天荒的,在「源古本舖」維修工程尚未動工,甚至在動工的期間,這裡的活動從來都沒斷過,而且一檔比一檔吸睛,不只在地的民眾動了起來,連文化圈也被吸引過來,包括她的表堂姊、國家文藝獎得主古名伸,主動問她是否可以回來跳一場舞?青年布袋戲偶師郭建甫將戲台搬到老宅,推出他獨到創意的演出,以及發動大溪熟齡的能人異士舉辦「不老職人」系列活動,走秀、講座,一場比一場轟動。

別人光是修房子就傷透腦筋,古正君卻先想到房子修好可以做的事,而且先練兵,說做就做,因為這裡以後不只是古家的房子,還要是大溪的門面,以及全台灣最有生活感、最有溫度的展演空間。

就是這樣的拚勁,讓「源本古宅」長出屬於自己的模樣,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美學。

古正君認為,老宅的修復不能只是翻新硬體,而是要留住屋子裡的生活感。(攝影:王飛華)

修舊保舊 保住的是房子的生活感

「修的過程中有非常多的衝突、爭執、磨合,大家尋求一個可以的狀態,後來磨合可以成功的原因是因為,官方及執行單位覺得我們的素養概念『也不差』,好吧就來試試看吧,搞不好就對了。結果這次真的對了,因為這個房子修到了一個程度,感覺好像這裡的人還住在這裡,而且照著50年前、100年前的人的方式維持著,整個房子的生活感很重。

古正君說,到後來,一些專精於台灣歷史建物修復及文資的學者都覺得「源古本舖」立了一個里程碑,將修舊「如」舊、「保」舊的概念徹底執行,而且證明這樣的理論,在台灣是可以辦到的。

只可惜古爸爸幾年前過世,沒能跟著古正君一起看到最後的結果,而「源古本舖」的老屋希望工程,一直還在持續當中,現在剩下古正君和90歲的古媽媽守著這個房子,徹底執行古爸爸心心念念的「侘寂美學」。她是父親知音,父親是她的知己。

「源古本舖」的每個角落,都有古正君的巧思及匠心。(攝影:王飛華)

當熱愛歷史建築的人們總是羨幕歐美國家總能留下美麗而充滿歷史感的房子,而且不只政府投入,連民間都以照顧好祖先留下的房子為榮,也堅持讓後代子孫能夠在同樣的房子裡生活,台灣其實也有人在做這件事了,雖然他們在過程中遭遇不少磨難,每個人的理念、專業及品味也不盡相同,卻對老宅存在著熱愛與深厚的感情,期待這些房子能以最生活感的方式「活」下來。

不必感嘆「歐美能,台灣為何不能」,在歷史建築的維護的道路上,台灣也許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但只要有一個像古正君這樣的先行者出現,多保有一座美麗、如舊的老宅,接受「殘缺的美感」與如舊的生活哲學,老房子才可能活出新生命,而當這樣的「侘寂」境界來臨,珍惜這片土地的人,也就不必再感嘆留不住老東西、好東西。

源古本舖小檔案

名稱:源古本舖
前身:古裕發商號
負責人:古正君
興建:1830年代
形式:「二坎三落二過水」街屋
修復:2010年起至今
現今用途:展示廳、私廚

主題照:「源古本舖」的主人古正君,徹底執行古爸爸心心念念的「侘寂美學」,為老房子找到新生命。(攝影:王飛華)
172.30.1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