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的代價
林郁婷成功打下台灣拳擊隊史第一面奧運金牌,回台後幾乎天天都有行程,甚至一天都不止一個行程,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群眾熱情擁戴……
每年10月17日是「台灣文化日」,今年文化部以「21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為主軸,彰顯文化「向下扎根」、全民「共創」、文化資源「共享」精神。文化部長李遠也說,身為文化部長,他會努力讓每一天都是新文化運動,讓21世紀新文化運動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上,文化部會努力地讓每個文化產業、每樣文化活動都有新的表現,讓所有的台灣人驕傲地知道台灣文化已經可以走向世界、被世界看見。
但,為什麼台灣文化日是10月17日?
2001年適逢「台灣文化協會」成立80週年,當時還是文化部還尚未升格為部會之前的文建會時期,當時的總統陳水扁宣布10月17日為「台灣文化日」,紀念1921年10月17日台灣青年蔣渭水、林獻堂、蔡培火、賴和等人共同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
讓我們將時空拉回1921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禮堂舉辦創立大會,以「謀文化之向上」為宗旨的文化協會,開創了讀報社、文化講演、活動寫真、講習會和夏季學校等一連串文化啟蒙活動,希望透過這些充滿活力的行動,宣揚新思潮、觀念,鼓吹新文藝運動,喚醒台灣人的自覺。並且組織電影隊、美台團,企圖以理性民主的公民意識,抵抗殖民統治,迎向新世界。
當時台灣文化協會的成員來自台灣各階層,人數曾多達千餘人,可以說全島都有文化協會的會員。雖然台灣文化協會從成立到分裂,運作的時間不到10年,但卻是台灣第一個具有近代政治、文化意識的結社,深深影響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也在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自由、政黨政治、社會公義的路程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一個全民自覺的社會文化運動。
1923年《台灣民報》創刊,當時的台灣民報記者黃旺成在他1925年的日記中曾記載文協的演講題目,包括林獻堂演講「文化協會的使命」,蔡惠如演講「迷信的打破」,蔡式穀演講「社會制裁與法律」,王敏川演講「革新人心,改造社會」,施至善演講「教育的平等」,可以窺見文協社會關懷的面向。
延續著台灣文化協會精神,台灣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為台灣文化努力,從新文學運動、鄉土文學運動、民歌採集運動、社區營造運動等,到現在21世紀已經過將近四分之一世紀,台灣面臨文化、社會、經濟等各方面變化極為快速的時代,若要成功轉型,台灣基層的文化力將是重要關鍵。
台灣文化日至今已經23年,每年文化部都會在文化日前後,官方與民間合力辦理各種精彩的文化活動,傳承文化協會的精神,希望文協不要只存在於過去的歷史之中,或許可以給自己一個認識腳下台灣土地的文化時光,閱讀一本小說,看一場電影,聽一場音樂會,參觀一場美術館或博物館展覽,來認識台灣文化,讓每一天都可以是台灣文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