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當城市風景搬上螢幕弧牆 LED也能創造電影真實感

LED虛擬攝影棚的出現雖不是電影界的大革命,卻仍推動電影工業的發展,只要創作者想像力無限,虛擬拍攝就有更多可能。
2025/9/8
文:王心妤/攝影:徐肇昌/圖片提供:紀柏舟

法國名導盧貝松二度選擇來台灣拍片,從史嘉蕾喬韓森主演的《露西》到去年上映並由桂綸鎂和「韓哥」姜成鎬、路克伊凡斯主演的《台北追緝令》,不難看出盧貝松對台灣的喜愛。

《台北追緝令》全片都在台灣拍攝,除了主角們在敦化北路開車狂飆、又或是在西門町激烈打鬥,場景一換氣氛也變,北海岸的悠閒風光映入觀眾眼簾,劇組申請共8區12條道路管制,創下台北電影拍攝最高紀錄。

若劇組沒說,觀眾可能沒發現,某些畫面非實景拍攝,而是在中影製片廠中,再現影像跟友達光電聯手打造的LED虛擬攝影棚完成。

為了盧貝松 紀柏州上山下海

導演紀柏舟將我們領進中影製片廠的其中一個大空間,一入門就見到半圓弧形LED螢幕,他請工作人員投影畫面,下秒出現自強隧道的影片、接著又換成雪景,紀柏舟將攝影機拉到半圓弧中間對準畫面,展示虛擬攝影棚能做到俯瞰、仰拍,拉近拉遠時,也能動態校正,同時還有高刷新率、HDR支援等效果,「如果再加幾盞燈光,效果會更加逼真。」

紀柏舟的動畫短片《光之塔》曾獲得影展、口碑的好評,也曾擔任第53屆金馬獎視覺藝術總監,現在則是再現影像董事之一,去年更成為《台北追緝令》視覺特效總監,從開拍前期就跟著團隊上山下海勘景,並要不斷跟主創團隊溝通後期特效呈現的效果。

再現影像位於中影製片廠的LED虛擬攝影棚的主螢幕顯示度落在1.95 mm pixel pitch、天幕則是5.2 mm pixel pitch,直徑12公尺、高5公尺、180度帶天幕的沉浸式LED棚,紀柏舟解釋,此螢幕雖只是中型,但建置前有經過審慎評估,已能滿足台灣劇組的大部分拍攝要求,是國內首座一站式國際規格LED虛擬攝影棚。紀柏舟表示,硬體部分幾乎都是台灣廠商製造,但軟體部分仍需依靠國外片場使用的系統,畢竟台灣拍片速度不像國外產量一樣大,較少廠商研發這部分。

中影製片廠的LED虛擬攝影棚的主螢幕,是直徑12公尺、高5公尺、180度帶天幕的沉浸式LED棚。(攝影:徐肇昌)

全台取景 在敦化北路狂飆

導演黃嘉智曾分享《台北追緝令》原本是「香港追緝令」,不過盧貝松曾來台灣拍攝《露西》加上黃嘉智老家在嘉義,讓他們決定來台灣拍攝。紀柏舟從開拍前就跟著團隊全台跑透透,他表示,台灣工作人員工作熱忱高加上地形環境變化多,讓畫面能有更多元的呈現,像是劇組今天在西門町拍打鬥戲,但要拍海岸風光,約莫開車1個多小時就能抵達北海岸,這些都是打動團隊選在台灣拍攝的優勢。

紀柏舟提到,以方便性而言,建置在中影製片廠的LED虛擬攝影棚也有極大優勢,位置落在台北市中心,園中也有其他空間,光是不用讓團隊四處奔波就能省下時間與金錢。觀眾看見《台北追緝令》桂綸鎂開著法拉利狂飆的戲,其實就是在LED虛擬攝影棚拍攝的成果。

但要呈現這段畫面,團隊事前得先搜集「素材」,紀柏舟笑說,光車拍就出動好幾趟,「因為盧貝松要求要『風光明媚』,拍攝又要注意前後車距,還要拍出至少近一分鐘的連續影片,中間又不能停下來,如果我只給盧貝松5或10秒的影片,他可能會發瘋。」台北知名街道,如敦化北路、堤頂大道、瑞光路,都是團隊的狩獵範圍。

圖三:《台北追緝令》開拍前,劇組就已經先到瑞光路、堤頂大道、中山北路等台北知名街道先搜集素材,再放入LED虛擬攝影棚供拍攝。(圖片提供:紀柏舟)

掌控時間成本 主打影視一條龍

實景拍攝部分,劇組因為需要拍攝跑車追逐及撞車翻覆等情節,連續5晚在自強隧道單向調撥拍攝,虛擬部分,紀柏舟和其他成員事前也需車拍自強隧道的景色,處理過後放到LED虛擬攝影棚內拍攝。

紀柏舟表示,再現影像作為曾獲金馬獎、金鐘獎的國內特效公司,從前期就能協助劇組規劃哪些部分可以使用虛擬攝影棚、哪些需要後製特效,把時間與成本掌握得更精準,由於主打「影視一條龍」從拍攝、內容製作、技術指導到設備租借都能給予協助,劇組不需要有此專長的工作人員,也能順利上手,「我們的策略型拍攝,可以整合各方資源。」

他近一步舉例,像是跑車翻覆的戲,觀眾能看到的是一台黃車與紅車在隧道內奔馳,但黃車就是特效團隊後製的成果,又或是演員其實是拿道具手槍,火光、爆破等也都是靠後期完成的特效。

圖四:紀柏舟演示LED虛擬攝影棚拍出的效果,展現動態校正,同時還有高刷新率、HDR支援等效果。(攝影:徐肇昌)

觀眾眼睛 比製作團隊更挑剔

談起跟盧貝松合作,紀柏舟因為從做動畫出身,也是導演,溝通順暢不少。他舉例,像是片中俯瞰桂綸鎂開著紅色跑車在中山北路的鏡頭,其實是全特效製作,不過盧貝松當時給出的建議只有「咻~~」的速度感狀聲詞,團隊初期以為是他認為視覺效果不夠真實,便想在周邊加上走動的行人,但盧貝松仍不滿意。

「我知道以導演思維來說,他要的就是連貫的速度感,像這樣的拍攝會有個尾勁,就像大谷翔平投球,球不是只有直線的飛行,而是要有個尾勁延續。」

另一場憑空打造的戲則是桂綸鎂開著沙灘車從地面彈跳而起,紀柏舟分享,以好萊塢分工而言,動畫師可分為配合實景拍攝的特效動畫師或是製作動畫的動畫師,前者追求逼真,像是要製作怪獸移動,要考慮怪獸重量或是現實中類似的動物肌肉、骨骼如何擺動;後者則是像《玩具總動員》的主角們,需要角色表演,關節或是動作需要有戲劇感,在製作上就要有不同的視覺效果。

導演紀柏舟表示,(右)擔任《台北追緝令》特效總監期間,跟監製盧貝松(左)和維吉妮雅席拉需要大量溝通視覺效果呈現細節,動畫和執導的經驗,讓他溝通無礙。(圖片提供:紀柏舟)

初期就規劃 減少大量後製需求

紀柏舟表示,盧貝松喜歡的風格偏好寫實中帶有戲劇感,像是沙灘車跳動的節奏感,又或是飛起的高度,其實都不符合現實定律,但用CG動畫製作時,會刻意兼顧寫實中的誇張感,不過在觀眾眼裡看來,可能更符合片名,增添精彩刺激感。

紀柏舟表示,「我們的團隊很優秀,如果團隊製作時,不管怎麼看都覺得看得出來是CG,那就代表會是個大麻煩,因為觀眾眼睛都比我們還厲害,這就會是個比較危險的訊號。」

LED虛擬攝影棚看似放個螢幕在演員背後,其實技術複雜,需要即時運算驅動,才能達成攝影機移動時的真實透視與光影效果。但對劇組而言,可以從初期就規劃哪些內容投放到螢幕上,減少大量後製需求;對演員而言,在《台北追緝令》就有更明顯的差別,像是演員能夠在有投放真實街景的虛擬攝影棚拍攝,減少車拍的危險性,又比面對綠幕能夠進入角色中。

LED虛擬攝影棚讓電影在真實與特效間找到平衡,也讓創作者的想像更加開闊。(圖片提供:紀柏舟)

想像力全開 虛擬攝影棚立大功

不過,紀柏舟也強調,LED虛擬攝影棚並不像3D眼鏡般,是能顛覆整個電影界的革命,甚至讓說故事的方式也被改變,但對於劇組、演員而言,光是車拍節省的預算就能有更多運用,更重要的是導演應該打開想像力,「從前期就可以開始構思,而不是劇本寫完才考慮能怎麼使用,這樣讓成本降低,也可以讓故事的可能性變大。當我們把LED虛擬攝影棚準備好了,產業界也願意了解新技術,想像的疆界變得更大膽,我們提供舞台,但成果仍是看每位掌舵者了。」

LED虛擬攝影棚的出現,讓《台北追緝令》在真實與特效間找到平衡,也推動台灣在國際影視產業鏈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技術不是終點,但會是讓故事更廣闊的一把鑰匙,當硬體與創意相互結合,電影能跨越真實與想像的邊界,帶領觀眾走入全新的世界。

主題照:導演紀柏舟擔任盧貝松監製電影《台北追緝令》特效總監,利用LED虛擬攝影棚,為電影創造更多視覺效果。(攝影:徐肇昌)
172.30.14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