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百年故宮在台灣 讓歷史文物開口說故事 

戰火漂流的文物在島嶼迎接新生,故宮見證歷史與轉化,走向百年里程碑之際,也以此讓世界看見保存與延續文明資產的台灣。
2025/10/13
文:王寶兒/攝影:徐肇昌/照片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9月,國立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圖」等百件文物出差去了,在捷克風光亮相。這是故宮歡慶建院百年迎來的首場海外交流展,也是「2025歐洲台灣文化年」一大活動,不只捷克眾議長艾達莫娃看著「翠玉白菜」喊「圓夢」,繪有形形色色小人物的「清明上河圖」更格外吸引當地民眾目光。

而在台灣這端,伴隨掌聲而來的卻是幾封恐嚇信件,內容威脅若不停止展覽,便會帶來攻擊,引起網路議論。多數民眾批評恐嚇者、擔憂文物安全,卻也不乏有聲音直探文物歸屬議題,認為故宮赴海外展出文物與「台灣」並無關聯。

故宮在捷克國家博物館推出「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展,當地民眾欣賞人氣文物「翠玉白菜」。(照片提供:故宮)

史觀與史實 飄搖來台的文物

「這些文物可以代表台灣嗎?我想,這也是大家一直關心的議題。」故宮院長蕭宗煌淡定地說,「看待歷史有很多角度,第一是歷史的史實,但哪怕是歷史的真實狀況,每個人的角度還是會有不同,就是『史觀』的不同。」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北京紫禁城因此從帝制權威的象徵,走向公共文化的殿堂,原屬皇室的珍藏,轉化為全民共享的公共資產。此後文物數度播遷,最終在台灣落地生根。

蕭宗煌說,故宮文物是在1948到1949年中華民國合法政權時代來到台灣,開始搬運文物到台灣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未成立,依客觀事實來說,「這些來到台灣的故宮文物都是中華民國的財產」,而故宮則以博物館職責保管文物,並讓文物能夠受到良好照顧,流傳後世。

歷史延伸下的史觀有很多種,蕭宗煌舉例,「有人會覺得說,如果當初這些文物沒有來台灣,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是會不會受到一些傷害?」而無論答案為何,故宮文物播遷實際上到台灣後,確也是得到休息、維護,還有可進行研究、展覽、教育推廣的好機會。

蕭宗煌在博物館、藝術史、國際文化交流等領域都有深厚的經驗,就任故宮院長後也立刻啟動百年院慶規劃。(攝影:徐肇昌)

以故宮為窗口 保留全人類資產

曾任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等館所館長,也曾任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蕭宗煌參訪過多國博物館,也了解國際博物館界動向,他說,在2000年以前,世界廣泛認知的「故宮文物」,就是在台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過去還有「看建築到北京故宮、看文物到台灣(台北)故宮」的普遍說法。

多批故宮文物在1949年全數運抵台灣後,成為「中華文化」精神象徵。蕭宗煌說,對國民政府來說,誰擁有故宮文物等同誰擁有中華文化的正統,象徵其法統地位,因此2000年以前成為對外宣傳最有效利器,許多著名國外領袖訪台都會來參觀故宮。

「談國立故宮博物院這批文物跟台灣有什麼關係的話,我覺得是可以放在1個世界文化史觀上面來講。」蕭宗煌表示,故宮既保存最重要的中華文化資產,也是華夏文物展現給世人最好的窗口,這些文物更因為透過國立故宮博物院變成人類非常重要的資產。

位於嘉義的故宮南院外觀。(照片提供:故宮)

新博物館學時代來臨 開啟故宮新角色

2000年作為世紀交替的節點,為被視為「中華文化殿堂」的故宮又打開一扇窗。國際博物館界在千禧年前後便興起論述,指出博物館應強調與社會的互動,撇除國族主義與民族主義,在此風潮下,故宮在新世紀陸續迎來2015年嘉義故宮南院開館、2018年啟動「新故宮計畫」等重要里程碑,這也是蕭宗煌眼中的「轉型期」。

蕭宗煌解釋,新博物館學面對過去殖民歷史,強調傳達的是全世界民族開放、平等的精神,且以文化、藝術角度欣賞文物。在故宮迎接新世紀時,時任院長杜正勝便以地緣政治角度出發,規劃「新世紀建設計畫」,其中包含故宮南院建設。

「他提出『同心圓』的概念,要將台灣、大陸還有周邊國家一起看,要這樣看的話,才能放眼全世界,也希望能將台灣民眾的視野從大陸解放出來,但那不是去中的意思,而是期望有更大的視野。」蕭宗煌說,因此故宮南院是以亞洲為視野,而在此同時,也能平衡城鄉差距,讓故宮文物於台灣南北展出。

捷克民眾於「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展中欣賞「清明上河圖」。(照片提供:故宮)

新世紀任務 成為全民與世界的故宮

邁入新世紀以來,故宮同時以「全民的故宮」為口號,在地扎根推動文化平權,透過「國寶出遊去」專案將文物帶往彰化、台南、澎湖等地,或是與醫院合作「社會處方箋」計畫,讓博物館成為藝術療癒場域;同時推動青少年大使與志工培訓,鼓勵年輕世代參與文化傳承。

國際交流展覽也成為故宮協助台灣推動文化外交的方式之一,如近期故宮、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三方合作的「大美不言」、捷克「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到即將在法國展開的「龍」特展,都讓故宮成為台灣與世界交流的文化橋樑。

「並不會搞錯,他們(國際)都知道這些文物來自台灣故宮,他們其實也會瞭解,這就是兩岸的1個分支的事實。」蕭宗煌說。

蕭宗煌是在2023年1月接任故宮院長一職,如何與故宮團隊籌畫院慶百年,也是他上任後首要面對重要課題之一。連開車時,他還會請妻子幫忙,對他提問有關故宮的知識,協助他快速「補習」,浮光掠影的景色中,他從故宮歷史中更為確信故宮在此刻的定位與核心。

蕭宗煌認為,故宮不只文物重要,故宮人也是重要資產。(攝影:徐肇昌)

迎接百年與百年之後 文物與故宮人同在

「故宮最重要的是文物,可是還有1個非常重要的資產,就是故宮人。故宮人如何去守護這些文明?不能忽略在這個階段裡面每1位故宮人的貢獻。」蕭宗煌說。

他按照故宮建院以來歷程將故宮人分為4代,分別是1925年至1948年肇始播遷時期、1949年至1965年北溝時期、1965年至2000年發展時期、千禧年以後的轉型時期,而每一階段的故宮人,在蕭宗煌眼中都是影響歷史的關鍵角色。

以距離現今已較為遙遠的故宮人第1代為例,蕭宗煌表示,那是最艱鉅卻最關鍵的一個時期,第1代的老故宮前輩們,承擔文物從皇室收藏轉為公共資產的使命,更在動盪局勢中負責守護與遷運,使得這批珍貴典藏,最終能在台灣安身立命,其影響卻深深烙印在故宮院史中。

因此,故宮院慶百年系列活動中,即將推出的「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就是訴說故宮成長的故事,引領民眾理解文物如何被守護、被重新認識的過程。除此之外,也透過出版《故宮大事錄要:民國89至113年》及《百年風華:故宮人說故宮事》,記錄屬於「故宮人」的集體記憶。

故宮百年,是歷史階梯上的重要節點。蕭宗煌認為,駐足在此,既要回望來時的路,也昂首迎向嶄新未來。在這個歷史時刻,「我認為身為院長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定調方向』。今日的故宮,彷彿是一艘承載百年重量、準備轉彎航道的大船,需要在歷史與現代、傳承與創新之間穩健前行。院長的角色,即是引領這艘大船,讓百年的積累成為前進的動力。」

航行過程或許緩慢艱辛,蕭宗煌說,他始終以領航雁的姿態自勉,帶領故宮同仁雁行齊飛,共同推動百年故宮的轉型與蛻變。最終,以守護博物館的專業自主為使命,排除外在干擾,讓文化的普世價值得以持續發揚,帶領故宮自信穩健地邁向下一個世紀。

迎接故宮百年,蕭宗煌期盼以院長角色與團隊繼續守護博物館專業、自主。(攝影:徐肇昌)
主題照: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攝影:徐肇昌)



172.30.1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