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冬季冗長,過去缺乏冰箱保存,於是人們以鹽醃製食品,再經煙燻脫水,不僅能延長保存至冬季食用,也方便遠途運輸,以出口到歐洲其他地區。久而久之,煙燻不僅是保存手段,更演變為一種飲食傳統。
川普重返白宮以來,週間幾乎每天都有公開活動,屢屢利用這些場合接受媒體提問,也多次在空軍一號與媒體記者對話,被形容為美國史上「最透明、最平易近人的總統」,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請看中央社駐華盛頓特派記者的報導。
黃武山帶著「山宛然」跑遍全台200多所國小,當初在國小校園裡被布袋戲電到的小學生,如今在各處校園裡用布袋戲電小學生。
1960年比屬剛果獨立前後,滿載家鄉期望的剛果人來到布魯塞爾留學,卻因白人歧視而很難租到房子,1961年在慈善團體協助下興建了「非洲之家」宿舍,圍繞著生活所需的商圈便開始成形……
我們到底在吃烏魚子?還是在咀嚼現實?
90+組的蒙古阿公,與其他80+組的阿公們一起同場競技,蒙古阿公自起跑就一路領先,在抵達終點前還加速衝刺,驚得我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茫茫人海中一個小身影抓住了我的目光,因為他的表情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這場記者會的主角只給你幾秒拍下站定位的帥氣畫面,老是暴衝,不在乎自己是否上相,社交距離的遠近由它們決定……
字體美學無時無刻影響著你我,在人們的體內形成DNA。我們每天都在面對,卻經常視而不見。
都說人要衣裝,字體也是那件言外之衣,按撇捺點隨場合或氣氛都該各有姿色。可說靠奶粉錢起家(?)的台灣團隊justfont,自2010年推出中文字型網頁服務至今,寫書、造字、教人路上觀察學看字,為的就是在台灣創造更好的文字風景。
34歲那年,設計師李根在辭去外人看來穩定的教學工作,毅然決然赴美國紐約開設工作室,一待就是7年,這段海外時光讓他對於「台灣設計」有了對比與思考,也讓他更能看見正體中文應用於設計上的無限可能與優勢。
這間茶館賣的不只是台灣手沖茶,柯舜耀和他的團隊更想把茶館打造成為推廣台灣的文化據點,店裡擺放了介紹台灣的英文、泰文和日文書籍或小手冊,茶館也不定期舉辦和台灣有關的活動……
飯店裡的宗教活動,辦在不同宗教的節慶場合,一點都沒有違和感。宗教自由的真諦,在台灣充分體現。
張學友將5度在台北小巨蛋開唱,而他跟台灣緣分不淺,不只曾向費玉清請益唱歌秘訣,還曾為台灣情侶唱出〈用餘生去愛〉……
為了一把稀世名琴,大提琴家郭虔哲探訪製琴的產地,深入了解瓜奈里大提琴的身世,就是為了能與這把世界獨一無二的寶藏深情對話,傳達出完美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