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在舊衣回收箱旁的玩具,守如忠心的護衛犬默默守護。在遺棄與待回收之間,依然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我們到底在吃烏魚子?還是在咀嚼現實?
90+組的蒙古阿公,與其他80+組的阿公們一起同場競技,蒙古阿公自起跑就一路領先,在抵達終點前還加速衝刺,驚得我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茫茫人海中一個小身影抓住了我的目光,因為他的表情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立陶宛冬季冗長,過去缺乏冰箱保存,於是人們以鹽醃製食品,再經煙燻脫水,不僅能延長保存至冬季食用,也方便遠途運輸,以出口到歐洲其他地區。久而久之,煙燻不僅是保存手段,更演變為一種飲食傳統。
川普重返白宮以來,週間幾乎每天都有公開活動,屢屢利用這些場合接受媒體提問,也多次在空軍一號與媒體記者對話,被形容為美國史上「最透明、最平易近人的總統」,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請看中央社駐華盛頓特派記者的報導。
黃武山帶著「山宛然」跑遍全台200多所國小,當初在國小校園裡被布袋戲電到的小學生,如今在各處校園裡用布袋戲電小學生。
1960年比屬剛果獨立前後,滿載家鄉期望的剛果人來到布魯塞爾留學,卻因白人歧視而很難租到房子,1961年在慈善團體協助下興建了「非洲之家」宿舍,圍繞著生活所需的商圈便開始成形……
一場原訂2020文化奧運上的展覽,因疫情延宕開出意外花朵,總策畫林曼麗撮合台日藝術家產生文化撞擊,讓人看到台灣軟實力的飽滿能量……
蔡博丞:「我也許無法改變全世界,但希望舞團夥伴們,每天工作結束帶回家的是正能量,都是滿滿的愛……」
「如實曲徑」不是捷徑,不是大道,它是每人內心的迷宮;不要小看一粒砂、一粒米,因為再微不足道的小物,也可能引領人生。
台日藝術家合作,20餘組跨國團隊聯手打造的Taiwan NOW,既是文化進行式,也是跨國交流新盛事。
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北界,更是這個海洋民族的原鄉,這座島嶼一點也不渺小,甚至更加遼闊而美麗。
為防疫,餐廳曾一度禁用內食,戶外也不能脫口罩,難道外勤工作者不吃不喝?
為何故事從廢墟開始,又或者總會透過廢墟找尋出路?什麼樣的經歷,讓鄧觀傑形塑他的廢墟意識?
沉浸體驗 讓觀眾驚喜、讓產業歡喜? 訪「驚喜製造」陳心龍與「進港浪製作」洪唯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