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紐約時報:中國內捲成熱詞 供應過剩問題未解

2025/9/25 11:03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25日電)紐約時報23日刊文剖析中國經濟出現的「內捲」現象。文章指出,中國官員認為中國的經濟問題不是體制問題,而是內捲式的國內競爭,但是導致供應過剩的長期政策依然未被解決,並指擴大國內支出才能將過剩供應消化掉。

紐約時報的評論文章「令中國感到恐懼的一個新聞熱詞」,剖析中國市場出現的競爭激烈的「內捲」狀況。

文章並警示,中國正在走向通貨緊縮,這種價格螺旋式下降的問題往往帶來災難性後果,曾在20世紀90年代導致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

文章解釋,中國的領導人將這個問題歸咎於「內捲」,也就是無序的國內競爭。他們試圖通過行政手段迫使企業維持價格穩定,並指示地方政府削減補貼來遏制這種現象。

但是,文章進一步表示,這種措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中國的經濟成長嚴重依賴投資,而不是消費支出,這導致產能嚴重過剩,不僅在國內壓縮了利潤,還在海外引發了貿易戰。

文章首先回顧了「內捲」一詞在中國內部出現的原因。疫情期間,該詞彙在中國流行起來,年輕人用「內捲」描述在經濟停滯時代感受到的生存壓力。之後,到了2024年,中國的製造商們大量出現虧損,以極低價格出口國內滯銷商品,以至於美國和歐洲不得不用加徵關稅來阻止這些商品的湧入。

文章進一步指出,中國官員認為,問題的根源不是中國的經濟體制,並認為根源在破壞性的或「內捲式」的國內競爭。2024年7月,中國最高權力機構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把治理「內捲式」惡性競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政府在5個月後召開的中央政經濟工作會議上承諾「綜合整治『內捲式』競爭」。

文章表示,這個表述方式對中國政府來說至關重要。然而,美國和歐洲一直批評中國用導致西方競爭對手破產的價格出口本國製造業的過剩產品。通過把其努力重新包裝為應對「內捲」而非化解產能過剩,中國政府可以強調,這樣做不是屈服於西方壓力。

文章並分析,在美國,通過減少產量、收回信貸以及讓公司破產,市場能解決供應過剩的問題。中國則倚重政府和中共的調控手段。監管機構按照傳統治理方式行事,約談汽車製造商、銀行經理、水泥生產商以及電商平台等,警告他們不要過度降價。但是,這類干預措施往往收效短暫。

文章說明,導致供應過剩的長期政策依然未被觸動。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標準仍是聚焦在經濟成長與社會穩定。這反過來意味著必須維持地方企業的運轉,以確保穩定的就業和稅收。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文章說,中國當前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政治運動,而是擴大國內支出,這才能反過來將更多的過剩供應消化掉。私人消費約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40%,相比之下,美國的私人消費約占GDP的69%,在製造業強國德國,私人消費約占GDP的53%。

但是文章認為,中國寄希望於他國進口中國產品,來化解自身的過剩商品。這種模式可能已難以繼續驅動經濟增長。風險在於中國將步日本後塵,陷入難以輕易脫身的長期停滯期。(編輯:呂佳蓉/張淑伶)11409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