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現代舞先驅交棒得意門生 新古典舞團將踏出去

2019/10/3 09:25(10/3 09:3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洪健倫台北3日電)現代舞先驅劉鳳學創立的新古典舞團,正式交棒子弟兵編舞家盧怡全。劉鳳學告訴中央社,「藝術沒有泥土性很難長存」;盧怡全說,除原有的創作堅持外,舞團將更積極向外發展。

經過5年培育,1976年創辦新古典舞團並擔任藝術總監至今的劉鳳學,今年正式將藝術總監一職,交棒給舞團中生代成員盧怡全。2名新舊任掌門人日前在劉鳳學寓所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

走進劉鳳學在台北市的老華廈,迎面而來的不是茶几與沙發,數面書牆與2張大書桌將客廳占滿,儼然就是一間研究室。

劉鳳學不僅是台灣現代舞先驅,也是台灣第一位舞蹈博士,從1957年起投入舞蹈學術研究至今。高齡94歲的她,談起話來思路口齒依舊清晰,言談中還少不了年輕人的「卡關」、「低調」等詞彙。

談到台灣舞蹈發展近況,劉鳳學說,「我們的舞蹈文化一直從後現代、後殖民地的角度向殖民者對話,仍缺少了對核心文化的詮釋」。劉鳳學認為,這只是文化過渡階段,「但藝術沒有民族性與泥土性,很難長存。怎麼創造未來的歷史,是我們的責任」。

來自中國黑龍江的劉鳳學,自小接受芭蕾舞訓練,大學時接觸現代舞,開啟她的舞蹈創新生涯。大學畢業後便從北方來到嚮往的台灣,她說:「我的創作、研究與成長,都在台灣」。

劉鳳學謙稱,「我一生在舞蹈領域種下4棵小樹」,她口中的「小樹」,是至今累積130支舞作的中國現代舞創作、投入超過半世紀的唐代樂舞研究、數十年的台灣原住民樂舞研究採集,還有對儒家舞蹈文化的鑽研。

1967年創辦舞團,取名「新古典」。劉鳳學說,「我的作品都跟傳統有關,我也不願丟掉這些寶貴事物,因而決定以新古典為名」。

盧怡全是劉鳳學的得意門生,她誇盧怡全「不論身體敏捷度,或編舞與思考能力都很強」。劉鳳學特別指出,盧怡全是客家人,近年編創舞作也都自客家文化取材,「希望他多利用客家文化,創造新的舞蹈體裁」。

接掌舞團的盧怡全則明瞭:「我不可能成為第二個劉鳳學。未來『新古典』的味道一定還在,但我也必須用自己的東西來融合轉化。就像做一杯特調咖啡,必須思考怎麼保留咖啡原本的香氣,又加入自己的風味」。

盧怡全也指出,新古典舞團最珍貴的,是舞者的凝聚力,以及始終堅持的嚴謹創作態度與作品規模。「我們長年堅持推出20名舞者的大型製作」,他說這樣的規模才能展現作品厚度,也是在台灣只剩老字號舞團才有的創作堅持。

談到舞團發展方向,盧怡全表示,過去僅靠政府補助扶植的新古典舞團,將開始積極走出去。除了嘗試過去不碰的商業演出,也將積極參加國內外的藝術節。但有鑒於各國藝術節難以負擔大型舞作費用,在持續推出大製作舞劇之餘,盧怡全表示,也須考慮發展中小型作品。

盧怡全也指出,校園巡迴也將是未來一定要走的路,「我希望讓年輕一輩重新認識新古典舞團」。

劉鳳學近年則潛心寫作與研究,她的研究專論「唐樂舞研究.第一卷」,預計在2020年出版。94歲的她笑說,未來預計還有10本書要出。(編輯:李錫璋)108100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