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攝影家何孟娟烏克蘭辦展 聚焦戰火下藝術家韌性

2025/10/22 08:16(10/22 08:4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藝術家何孟娟近期在烏克蘭舉辦「未來之前」攝影展,以影像紀錄15位烏克蘭女性藝術家在戰爭下的生命經驗。圖為何孟娟與藝術家布里雅尼克的肖像,布里雅尼克因入住藝術村被迫使用俄語感到強烈壓力,一夜白頭。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攝 114年10月22日
藝術家何孟娟近期在烏克蘭舉辦「未來之前」攝影展,以影像紀錄15位烏克蘭女性藝術家在戰爭下的生命經驗。圖為何孟娟與藝術家布里雅尼克的肖像,布里雅尼克因入住藝術村被迫使用俄語感到強烈壓力,一夜白頭。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攝 114年10月22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21日專電)藝術家何孟娟近期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與西部城市利維夫舉辦攝影展「未來之前」(Before the Future),以影像紀錄15位烏克蘭女性藝術家在戰爭下的生命經驗。她們的故事,游移在創傷與韌性之間,也同時探索戰爭如何影響文化、社會角色與個人認同。

在烏克蘭西部城市利維夫的一間畫廊裡,15張女性肖像靜靜地與觀眾對望。她們之中有人選擇出走,有人選擇留下。

其中,藝術家布里雅尼克 (Vasilyna Buryanyk)因戰事一度前往法國,入住藝術村後卻因必須使用俄語並與俄籍藝術家合作,感到強烈壓力,一夜白頭,健康明顯惡化,最終決定返回烏克蘭。另一位藝術家巴赫庫爾 (Myroslava Bachkur) 則選擇暫停展覽計畫,轉而投入動畫設計學習,藉此調適情緒、尋找生活節奏。

展出的藝術家雖年齡與經歷各異,卻共同展現戰火下的堅韌精神,這也成為何孟娟此次創作與策展的出發點。2022年夏天,烏克蘭藝術家與策展人特羅齊尤克 (Marta Trotsyuk) 訪問台灣,盼望以草根方式推廣烏克蘭文化,對抗俄羅斯的資訊戰。何孟娟參與其中,對他們清晰的文化意識與行動力印象深刻,遂展開後續籌備。

長期關注創傷與孤獨等議題的何孟娟,最後在2025年5月在文化部支持下,赴烏克蘭與特羅齊尤克進行三週田野調查,走訪基輔與利維夫,實地拜訪女性藝術家,記錄她們在戰爭中的創作與日常狀態。

她觀察,儘管外界印象多停留在前線戰火,實際上如利維夫等城市社會秩序已逐漸恢復,藝術活動持續發展,文化生命力未因戰事而中斷,更引述當地畫廊協會資料,自2022年全面開戰以來,畫廊數量反增約4成。根據「The Cambridge Journal of Law, Politics, and Art 」在2022年的統計,當時有78%的受訪藝術家仍留在烏國,有5成人認為他們可繼續創作。

何孟娟指出,她在基輔展覽的籌備過程僅花數週,展覽品質與細節仍符合國際水準,顯示烏克蘭文化體系即使在戰時仍保持高度運作能力。

不過,她也注意到,表面恢復的生活背後,民眾依然承受著創傷與壓力。「可能前一晚在防空洞,但是他們白天就照常可以去公園,約朋友餐廳吃飯。」何孟娟說,「他們很用力的活得很快樂,這件事情讓我有點衝擊。」她補充,在訪談藝術家的過程中,也感受到這種表情與敘事的落差。「藝術家說故事時神色自若,但翻譯出來的內容,往往極為沉重。」

為了呈現這種內外反差,何孟娟刻意在作品中保留模糊與留白,「烏克蘭人很努力地想讓一切看起來正常,但實際上並不完美。」

在創作同時,她也思考台灣的文化環境與創傷處理方式。她認為,相較烏克蘭能在危機中迅速建立文化共識並積極對外發聲,台灣社會仍傾向於逃避歷史創傷與身份議題。「大家都知道台灣藝術家是處於一個安逸的狀況,逃避的狀況。」

她觀察,烏克蘭藝術家透過創作抒發情緒、重建文化認同,也勇於面對創傷並加以傳達。「我們亞洲人思考就是不要去給人家做二度傷害,他們剛好相反,他們說要講、要宣傳。我覺得這是讓他們變強大的原因。」

事實上,烏克蘭藝術的發展也逐漸引起國際關注。據畫廊分析,2022年全面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藝術家受邀參與國際畫廊展出的比例較戰前增加234%。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巴黎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與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等機構,亦共同編列約1500萬美元預算,用於收藏烏克蘭當代藝術作品。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何孟娟曾經在疫情的時候感到迷失,認為藝術在當下社會沒有有用的角色,但現在她表示,此行讓她深刻體會藝術在戰時社會中的功能,不僅作為情感出口,也是一種社會連結與國族認同的工具。

她希望透過展覽與交流,引發台灣社會對文化角色的重新思考。「他們(烏克蘭人)讓我看見藝術是有用的,而且發揮了非常強大的力量與影響力。」(編輯:高照芬)1141022

藝術家何孟娟近期在烏克蘭舉辦攝影展「未來之前」,以影像紀錄15位烏克蘭女性藝術家在戰爭下的生命經驗。何孟娟注意到,烏克蘭表面恢復的生活背後,民眾依然承受著創傷與壓力。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攝  114年10月22日
藝術家何孟娟近期在烏克蘭舉辦攝影展「未來之前」,以影像紀錄15位烏克蘭女性藝術家在戰爭下的生命經驗。何孟娟注意到,烏克蘭表面恢復的生活背後,民眾依然承受著創傷與壓力。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攝 114年10月22日
藝術家何孟娟近期在烏克蘭舉辦攝影展「未來之前」,以影像紀錄15位烏克蘭女性藝術家在戰爭下的生命經驗。圖為烏克蘭民眾在現場觀賞展覽。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攝 114年10月22日
藝術家何孟娟近期在烏克蘭舉辦攝影展「未來之前」,以影像紀錄15位烏克蘭女性藝術家在戰爭下的生命經驗。圖為烏克蘭民眾在現場觀賞展覽。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攝 114年10月22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