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熊元培立陶宛駐村成果發表 藉歷史探討身分認同

2025/10/21 20:18(10/21 20:3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台灣藝術家熊元培日前於立陶宛第2大城考納斯舉辦的「行為藝術週末」發表作品「鏡像狀態」,聚焦「波羅的海之路」的歷史記憶,探討台灣與立陶宛的多元身分與民族認同議題。中央社記者游堯茹維爾紐斯攝 114年10月21日
台灣藝術家熊元培日前於立陶宛第2大城考納斯舉辦的「行為藝術週末」發表作品「鏡像狀態」,聚焦「波羅的海之路」的歷史記憶,探討台灣與立陶宛的多元身分與民族認同議題。中央社記者游堯茹維爾紐斯攝 114年10月21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游堯茹維爾紐斯21日專電)台灣藝術家熊元培今年獲選赴立陶宛SODAS 2123藝術中心駐村交流,日前於考納斯(Kaunas)舉辦的「行為藝術週末」發表作品「鏡像狀態」,透過「波羅的海之路」歷史影像與行為表演,探討多元身分與民族認同議題。

文化部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與台灣藝術團隊「超級浪」合作,長期推動與SODAS 2123藝術中心的駐村計畫,致力於深化台、立兩國的文化交流與藝術對話。熊元培自18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獲選於立陶宛駐村3個月,預計於月底結束駐村行程。

熊元培看見立陶宛與台灣有許多相似之處。他發表的作品「鏡像狀態」(Mirroring States)結合博物館典藏、地方訪談與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檔案影像,聚焦1989年「波羅的海之路」(The Baltic Way),一場約200萬人手牽手,長達600公里、橫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3國的和平示威行動。作品思考非暴力的集體行動如何形塑民族認同,並反思愛國情感在力量與盲點之間的張力。

透過影像回顧立陶宛的「波羅的海之路」與台灣2004年的「手牽手護台灣」運動,熊元培將兩者並置為集體身體書寫的詩篇,象徵自由並非由上而賜,而是從下而生、透過身體與連結實踐的行動。

表演中,熊元培以自述的方式探問台灣人的身分認同,並指出台灣與立陶宛雖地理遙遠,卻同樣作為「小國」在強權夾縫中尋求生存與自我定位。作品同時將1991年蘇聯軍隊占領立陶宛國家電視台的歷史事件,與假想的2049年台北相互對照,延伸討論當代台灣面臨的認同與韌性課題。

熊元培也在「鏡像狀態」中延伸酷兒化(queering)的觀點為一種文化與政治的思考方式,透過解構固定的國族、語言與邊界,重新想像多元與模糊所蘊含的力量。

現場觀眾內達斯(Nedas)表示,他的父母因蘇聯統治而離開立陶宛,自己在英國長大,也曾為身分認同感到困惑,「鏡像狀態」的表演啟發他重新思考作為立陶宛人的意義。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熊元培告訴記者,雖然在立陶宛駐村時間不長,但他觀察到立陶宛人特有的氣質與生活態度,「也許是歷史中的抗爭經驗,使他們展現出一種真實、叛逆的龐克精神,這是其他地方少見的」。

他認為,即使立陶宛並非以藝術或觀光聞名,但當地人民的特質與真誠極具魅力,是值得親自探訪的文化面貌。(編輯:唐聲揚)1141021

熊元培是一位獨立藝術家,也是一位酷兒。他的作品經常探討酷兒認同、公共空間、社會住宅、新資本主義及台灣地緣政治等,展現出對台灣公共議題的深刻關注與回應。中央社記者游堯茹維爾紐斯攝 114年10月21日
熊元培是一位獨立藝術家,也是一位酷兒。他的作品經常探討酷兒認同、公共空間、社會住宅、新資本主義及台灣地緣政治等,展現出對台灣公共議題的深刻關注與回應。中央社記者游堯茹維爾紐斯攝 114年10月21日
台灣藝術家熊元培今年獲選赴立陶宛SODAS 2123藝術中心駐村交流,並受考納斯藝術家之家(Kaunas Artists’ House)邀請參加「行為藝術週末」表演。中央社記者游堯茹維爾紐斯攝 114年10月21日
台灣藝術家熊元培今年獲選赴立陶宛SODAS 2123藝術中心駐村交流,並受考納斯藝術家之家(Kaunas Artists’ House)邀請參加「行為藝術週末」表演。中央社記者游堯茹維爾紐斯攝 114年10月21日
熊元培將1991年蘇聯軍隊占領立陶宛國家電視台的歷史事件,與假想的2049年台北相互對照,延伸討論當代台灣面臨的認同與韌性課題。中央社記者游堯茹維爾紐斯攝 114年10月21日
熊元培將1991年蘇聯軍隊占領立陶宛國家電視台的歷史事件,與假想的2049年台北相互對照,延伸討論當代台灣面臨的認同與韌性課題。中央社記者游堯茹維爾紐斯攝 114年10月21日
熊元培在「鏡像狀態」以酷兒裝扮表演,延伸「酷兒化」的觀點思考國族身分認同,擁抱模糊性。圖為烏克蘭和立陶宛觀眾於表演後,與熊元培分享討論自身經歷。中央社記者游堯茹維爾紐斯攝 114年10月21日
熊元培在「鏡像狀態」以酷兒裝扮表演,延伸「酷兒化」的觀點思考國族身分認同,擁抱模糊性。圖為烏克蘭和立陶宛觀眾於表演後,與熊元培分享討論自身經歷。中央社記者游堯茹維爾紐斯攝 114年10月21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