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失落近百年馬蘭珠花頭飾 阿美族青年復刻曼谷展出

2025/9/28 13:44(9/28 13:5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在泰國駐村創作的台東阿美族青年王建傑在位於曼谷的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展出台東阿美族馬蘭部落的珠花頭飾。(王建傑提供)中央社記者李宗憲曼谷傳真 114年9月28日
在泰國駐村創作的台東阿美族青年王建傑在位於曼谷的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展出台東阿美族馬蘭部落的珠花頭飾。(王建傑提供)中央社記者李宗憲曼谷傳真 114年9月28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宗憲曼谷28日專電)正在泰國駐村創作的台東阿美族青年王建傑,近日在曼谷展出馬蘭部落的復刻珠花頭飾,今天下午將舉辦工作坊。他說,能在曼谷分享消失近百年的原民文化深具意義,也能讓部落耆老看到工藝傳承的價值。

今年34歲的阿美族青年王建傑(Siwa)自23日起,在曼谷的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展出台東阿美族馬蘭部落的珠花頭飾,吸引許多泰國民眾駐足參觀,了解台灣的原民文化。

王建傑說,很多泰國人對台灣原住民感到好奇,大多都是第一次看到馬蘭頭飾。也有人和他分享,台灣原住民圖騰和泰北文化有點相似,反應熱烈。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在社群網站指出,馬蘭頭飾最早出現在1930年代,因當時日本政府禁止族人穿著傳統服飾或進行儀式,因而導致這項工藝逐漸消失,最終只留存在族人記憶與老照片中。

王建傑告訴中央社,過去曾看過馬蘭頭飾的照片,但不太熟悉,直至2017年從台中搬回台東部落後,才開始深入探討馬蘭頭飾的歷史和工藝技術。

他透過文獻研究、田野調查、及與耆老對話,慢慢地找出馬蘭頭飾原本的樣貌,並運用現代材質復刻這頂失落近百年的頭飾。

王建傑坦言,復刻馬蘭頭飾的過程相當艱辛,因部分耆老並不認可這項計畫,他花了很多心力和時間溝通,才讓部落長輩了解文化傳承的意義。

對於能在曼谷展出,王建傑非常感動,他說,馬蘭頭飾能走出台東,讓這項失落的工藝在泰國重現,深具意義,「在曼谷展覽,不僅能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原民文化,也能讓在台東部落的長輩,看到復刻馬蘭頭飾的價值。」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已在泰國駐村逾一個月的王建傑提及,他對泰國能完整保留傳統文化,印象深刻,另外,看到王室、政府和民眾能和諧共存,也讓他覺得相當特別。

王建傑今天下午將在展區舉辦珠花工作坊,希望透過手工串珠,讓泰國民眾體驗復刻馬蘭頭飾的工藝傳承過程。(編輯:陳慧萍)1140928

馬蘭頭飾最早出現在1930年代,當時日本政府禁止族人穿著傳統服飾或進行儀式,導致這項工藝逐漸消失。台東阿美族青年王建傑透過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找出馬蘭頭飾原本的樣貌,並運用現代材質復刻這頂失落近百年的頭飾,在曼谷展出。(王建傑提供)中央社記者李宗憲曼谷傳真 114年9月28日
馬蘭頭飾最早出現在1930年代,當時日本政府禁止族人穿著傳統服飾或進行儀式,導致這項工藝逐漸消失。台東阿美族青年王建傑透過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找出馬蘭頭飾原本的樣貌,並運用現代材質復刻這頂失落近百年的頭飾,在曼谷展出。(王建傑提供)中央社記者李宗憲曼谷傳真 114年9月28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