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家英國發光 曼徹斯特2展會同步揮灑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25日專電)英格蘭前3大城市之一曼徹斯特(Manchester)近期有2場大型當代藝術展會,總計15名台灣藝術家和團隊呈現類型、風格多元的作品,展現台灣在國際藝文重地英國持續擴張版圖。
英國唯一以亞洲為主題的當代藝術盛事「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Asia Triennial Manchester, ATM)今年為第6屆,為期1個月,舉行至12月4日。
展演活動橫跨曼徹斯特市美術館(Manchester Art Gallery)、曼徹斯特最大藝文影劇中心HOME Manchester、東亞與東南亞當代藝術中心esea contemporary,以及曼徹斯特都會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MMU,或譯為曼徹斯特城市大學)藝廊等數大場地,期間呈現來自台灣8個團隊及藝術家的作品。
ATM由MMU主辦,今年邀請來自台灣的策展人林宏璋領銜,召集來自荷蘭、日本、香港、英國等地策展人及研究員共同組成「策展議會」,以「跨價值」(Transvaluation)為主題,共同策畫呈現超過30位各國藝術家的作品。
策展團隊表示,作為一個概念,「亞洲」過往僅從與歐洲的互動建構而成,「跨價值」則著重突破地緣政治的桎梏,試圖呈現更加靈活、流動的亞洲形象,避免落入固定的身分界定和歷史曲解。
團隊認為,曼徹斯特作為資本主義、工業現代性與共產主義歷史搖籃之一,歷來見證工業暴力、城市轉型及社會不穩定。加上受氣候災難啟發,此次ATM進一步研究了人類世(Anthropocene)如何使「價值」在人類、動物和非人類系統之間,被分配、賦予與共享的方式趨於複雜。
「人類世」是一種理論概念,指的是由人類活動主導,對地球生態系統和氣候造成重大、甚至不可逆影響的地理年代,一般認為可由18世紀後半、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起算。
在文化部黑潮計畫支持下,ATM展出台灣藝術家侯淑姿、姚瑞中、張乾琦、涂維政、許懿婷的經典作品,以及藝術家許家維的5頻道錄像裝置新作「橡膠球」。
「橡膠球」透過對荷蘭在印尼殖民時期的調查,揭示「現代性」、科技、技術與藝術如何作為鎮壓工具,為殖民者發揮作用。許家維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重新加工保存於荷蘭的影像檔案資料,融入印尼民間傳說。
台灣原民藝術家東冬.侯溫及其團隊的儀式演出,則為展覽揭開序幕。透過編織、儀式、音樂、舞蹈等以身體實踐「價值轉換」的過程,藝術家試圖推翻規範性的價值觀,並在跨地域的思考脈絡下,探索「原民性」的性別政治。
ATM另推出導演蔡明亮短片影展「走走.拍拍.停停」(Temporal Landscapes),在HOME影城、MMU的SODA(數位藝術學院)電影院等地放映,作品聚焦捕捉亞洲的「非家園感」,以及蔡明亮的「離散」視角與華語語系身分認同。
除了ATM,21至23日在曼徹斯特中央展會中心(Manchester Central)舉行的曼徹斯特藝術博覽會(Manchester Art Fair),也有7位生長或定居於台灣的藝術家參與。
由LEXPO Taiwan和策展人張惟婷策畫,透過名為「流光顯影:從內在心流到文化織錦」的群展,這7位跨領域藝術家今年在曼徹斯特藝博會首次亮相,他們分別是王梓怡、楊士宏、林俞槿、Phyllis Chua、Billy Degas Lo、DEREX Chu和Paulina Cheung。
成立於2020年的LEXPO Taiwan是以台北為根據地的跨國藝術平台和藝廊,以向國際推介台灣藝術為主要任務。張惟婷表示,此次策展以「心流、色彩與身分」為核心,透過藝術家高飽和的色彩表達、對內在世界的探索療癒,以及多媒材的跨界實踐,共同編織出台灣蘊含的強大生命力、多元性與文化韌性。
張惟婷說,台灣的「文化融合」是「多中心的流動」,這也展現在7位藝術家雖然出身背景與運用的媒材迥異,卻能在追尋「內在心流」的過程中產生共振,最終織成飽含生命力與韌性的「文化織錦」,而這張織錦也反映台灣當代藝術對內在安穩與精神療癒的集體探索。
在曼徹斯特藝博會,聚焦台灣的「流光顯影:從內在心流到文化織錦」呈現圖案藝術、浮水畫、噴畫、攝影、雕塑、各式多媒材作品等。(編輯:唐聲揚)11411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