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揭詐騙趨勢 金融保險業常遭偽冒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14日電)台灣大公布「反詐戰警2025年趨勢報告」揭示AI時代新詐騙趨勢,7大常遭偽冒產業「金融保險業」居冠,「倉儲及物流業」增幅最高,詐騙集團多透過偽冒假網站、社群廣告及偽冒APP,誘騙消費者竊取個資與資金。
台灣大哥大今天公布「反詐戰警2025年趨勢報告」,揭示多個高風險產業遭偽冒的常見詐騙手法,提醒用戶強化資安意識。
報告指出,常遭詐騙偽冒前7名產業,包含「金融保險業」、「網際通訊及系統整合業」、「電商及零售業」、「倉儲及物流業」、「政府機關」、「電信業」及「第三方支付服務業」。
排名居冠為「金融保險業」,台灣大指出,詐騙集團透過偽冒社群粉絲專頁,發布投資借貸訊息,誘導民眾以會員登入等名義盜取個資;Meta廣告則以股票報牌、投資討論誘使加入LINE群組。
報告揭示,「倉儲及物流業」被偽冒的次數增幅最高, 2025年月均詐騙案件數量,年增78%,主要皆以偽冒網站為主,利用快遞寄收件服務,建立假物流網站,誘騙民眾輸入個資。
「電商與零售業」品牌也常遭偽冒,報告指出,詐騙集團以一頁式網站、社群優惠廣告及偽APP吸引消費者登入虛假會員平台,竊取帳號密碼與個資。詐團也常利用「第三方支付業者」0%手續費等促銷訊息,導客加入LINE群組或導入偽登入介面,詐取個資及錢財。
根據反詐戰警個人版APP數據,有3成的用戶曾接觸過高風險來電、簡訊及網站,平均每月約接觸18次;其中,網路詐騙連結與釣魚網站為最大來源,電話詐騙仍為常見樣態,其中「響一聲就掛型」與「明確詐騙電話」分別占約40%及34%。
在簡訊方面,高風險字詞多與金融貸款相關,如「快速」、「撥款」、「借款」,顯示貸款型詐騙話術最為常見。
台灣大企業服務事業商務長朱曉幸表示,AI深偽技術已能快速複製品牌官網與APP,若企業缺乏主動防禦能力,將難以遏止假冒資訊對品牌信任及客戶造成的誤導與流失,台灣大主動偵測與預警,目前為上百家企業偵測超過14萬件偽冒詐騙。
以近期備受關注的普發現金一萬為例,台灣大指出,已偵測27個偽冒社群帳號,預防民眾遭受詐騙風險;同時,台灣大運用「蜜罐機制」保留部分退租門號,攔截詐騙集團發送的簡訊、廣告及假訊息,從源頭阻斷詐騙行為。(編輯:蘇志宗)11411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