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公會:調整匯率會計制度非「蓋牌」 年省900億避險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21日電)壽險業過去10年投入新台幣2兆元避險,業者盼調整匯率評價會計制度,減少避險成本。壽險公會今天表示,希望透過15年的外匯會計暫行措施,目前4方案都已送到金管會,若可以實施調整,壽險業每年可減少避險支出900億元,也解釋並非匯率「蓋牌」,而是希望可以降低損益波動影響。
壽險公會日前成立外匯小組蒐集業者意見,就匯率議題希望減輕壽險業避險成本負擔。壽險公會今天提出3大轉骨措施,包括外匯會計暫行措施、自我保險機制與資產負債調整結構等。不過,外界對於外匯會計暫行措施有不同意見,質疑暫行措施形同將匯損「蓋牌」,讓壽險業美化帳面等。
壽險公會副理事長林昭廷表示,公會已將調整匯率評價會計制度的4個提案送至金管會,至於在配套部分,公會提出把每年稅前淨利5%,提存至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或特別盈餘公積等,由主管機關做最後定案。
林昭廷解釋,一般產業避險是因1個月後有美元貨款要支付,但壽險業匯率避險並非實際現金流避險,而是為了財報做避險。
林昭廷指出,壽險業投資20年期國外債券,實務上沒有長達20年的遠期匯率工具,而是在債券到期前1、2年才去做遠匯,鎖定到期時匯率。今年5月新台幣一度升到28元,但現在又回到31元,顯然新台幣匯率具備長期平均回歸特性,但壽險業每個評價日要用即期匯率評價,業者為規避短期財報波動,壽險業2019年以來支出避險成本達1.6兆元,沒有實際效益的避險,其實是在侵蝕資本。
至於外界關注會計準則可否調整,林昭廷表示,全球會計分2大集團,美國使用US GAAP,歐盟使用IFRS,台灣跟隨的是IFRS,但實際上這2套制度對同個資產的匯率認列方式不同,導致不同避險行為,就算是發源地歐盟也曾經調整IFRS多項規則,以符合當地產業特性,台灣應該也要思考能否依照自身結構做適度調整,匯率會計處理方式具有討論空間。
壽險公會目前針對匯率會計有4提案包括,第1,在AC(按攤銷後成本衡量的金融資產)項下的債券投資部位採攤銷評價;第2,採取10年匯率均價;第3,遞延資產;第4,匯率覆蓋法。
壽險公會傾向採納用第1項提案,林昭廷進一步解釋,以100美元11年期債券為例,第1年底新台幣匯價31元、第2年底匯價升到28元,以現行即期匯價來算,第2年會出現新台幣300元損失,若會計匯率調整改成攤銷方式,第2年評價債券距離到期日仍有10年,第2年損失認列30元,並於備註揭露還有270元。
林昭廷強調,此舉並非是「蓋牌」,而是希望降低對損益的影響。
目前壽險業避險比例為6成多,林昭廷指出,若外匯會計制度暫行措施可施行,可降低壽險業每年避險支出900億元,省下部分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避險成本,整體避險比率可能降到4成。至於省下的避險成本,不會進入股東口袋,而是用來強化壽險體質。(編輯:潘羿菁)114112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