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50歲患糖尿病等3族群當心

2024/5/25 22:21(5/25 22:3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圖庫)
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圖庫)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5日電)前公視、華視董事長趙雅麗因胰臟癌辭世,醫師提醒,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篩檢方式,除家族史與胰臟炎是較危險因子,50歲後突然罹患糖尿病者,務必提高警覺。

公視、華視董事長趙雅麗的家屬今天證實她於21日過世,並表示趙雅麗從去年11月開始對抗胰臟癌,對抗病魔到最後一刻。胰臟癌因惡性度高、有「癌中之王」稱號。

胰臟癌早期幾乎無症狀。義大醫院副院長、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晚間告訴中央社記者,這個癌症長在後腹膜腔,一旦病人開始感到疼痛,或是出現體重減輕、黃疸等,腫瘤往往已經長很大,來不及了。

再來就是初期症狀容易跟腸胃道疾病混淆。林肇堂表示,胰臟癌引起的上腹痛位置接近胃部,通常是飯後痛,類似悶痛,就算醫師在使用胃藥治療後發現沒有改善,察覺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往往也會先懷疑是不是膽結石、肝臟問題。

林肇堂說,最令人感到棘手的是,目前胰臟癌並沒有好的診斷工具,常用檢查工具包括腹部超音波等,但胰臟位在腹腔深處,前面有胃及十二指腸擋著,照超音波容易被腸氣阻擋,很難照清楚。

他還提到,血液檢查中的CA19-9腫瘤標記,常用來評估是否有胰臟癌風險,可是如大腸癌、攝護腺癌及一些非惡性疾病如肝臟水泡、腎臟水泡、子宮內膜異位症等也會升高CA19-9值,特異性不夠,只能作為參考。

除了家族史及胰臟炎是較明顯危險因子外,林肇堂指出,成人型糖尿病平均在40歲到50歲發病,胰臟癌患者卻是在50歲之後,甚至60幾、70幾歲才罹患糖尿病,而病患並沒有家族糖尿病史,臨床觀察通常1到2年內就會發生胰臟癌,這是可自行留意線索。

胰臟癌好發於55歲到65歲之間,男多於女。林肇堂強調,容易擴散是胰臟癌的特性,即使腫瘤還很小;他曾收治1名女性高齡患者,腫瘤僅約1公分,卻已是第4期並轉移,所幸開刀治療至今2年復原良好,否則通常發病半年內就會奪命,醫師跟病人都應保持警覺,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效果還是很好。(編輯:陳政偉)11305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