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升學選項多 台灣推雙邊交流計畫拚品質

(中央社實習記者柯采瑜、洪芷茵吉隆坡20日專電)近5年來台灣前3大專生境外生來源國仍是越南為首,印尼居次,馬來西亞第3。越南來台就讀人數翻倍,馬來西亞人數則逐年下滑,2024年首次不足1萬人。教育與駐外單位希望透過各種交流計畫,強化台灣和大馬連結。
教育部統計2024年大專校院境外生人數,自2020年9萬895人起連年成長,2024年達12萬3188人,已回到疫情前水準。東南亞一直都是境外生主要來源國,惟來源結構出現變化,2019年起越南、2020年起印尼的來台人數相繼超越馬來西亞。
●台灣曾獨霸華文高教 累積13萬大馬人留台
馬來西亞採多源流教育體系,中學階段分別有政府學校如國中、華中及民辦學校如「華文獨中」。獨中採行與台灣相同的「6年制中學教育」,高三時可報考「華文獨中統一考試(簡稱:統考,UEC),然其文憑目前不受馬國政府承認,無法申請馬國政府公立大學。因此,部分獨中學生選擇海外升學或馬國私立大學。海外升學過去則以台灣為主。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下稱董總)主席陳友信認為,若從文化、社群面來看,大批早期留台校友回國後,在教育、媒體、文化界扮演重要角色,留台情懷影響大馬華人社會甚深。
馬來西亞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留台總會,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會長彭慶和說,馬來西亞共有約13萬名留台人。
吉隆坡循人中學校長羅洪賢指出,馬來西亞自1960年代起形成赴台升學潮,歸國者成為獨中師資來源,「除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的,就是台灣回來的。且南洋大學於1980年停辦」。
董總數據顯示,獨中教師最高學歷以大馬本地大專為主,其次為台灣大專。2024年獨中師資學歷前3分別為大馬本地大專占56%、留台占27%、留中占8%。
留台網絡的建立,常見老師介紹學生、父母影響子女。「我爸是台灣畢業的,他一直跟我說台灣不錯」就讀銘傳大學的蕭宇恆說。他曾評估赴中國就讀,但考量到當地國際生兼職打工的限制,最後選擇台灣。
●中國崛起 華教選項增多
「中國地大人多,機會也多」就讀中國傳媒大學的陳冠宇說。他高三時,在升學顧問協助下申請海外院校,他認為日本市場飽和、挪威費用高昂,台灣則是地方較小,市場也較小。
陳友信表示,1974年中馬建交後,赴中升學管道漸成形。2000年後留中人數逐年增加;2005年「留華同學會」成立,作為以留中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學生與校友平台。
彭慶和提及,中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政策,積極招生,並且提供多元獎助學金。根據星洲日報數據,馬國赴中留學生自2018年的8000人,隔年增至9500人。
巴生興華中學校長蘇進存指出,相較其他國家,中國的大學選擇更多、曝光度也更高,加上赴中旅遊普及,家長與學生取得資訊更容易,因此會將留中納入升學考量。
董總數據指出,大馬華文獨中生海外升學去向,留中占比逐年上升,先超越留新加坡占比,至2018年更曾超越留台占比。北京大學校友會秘書長陳冠良表示,前往北大的馬國學生,2009年開始每年約6至10名學生,2018年後人數快速增加,每年約有50至60名學生。
曾於2013年前後就讀馬來西亞獨中的秦皓南、秦皓洋兄妹觀察,約自2017、2018年起,中國大學在馬更積極招生;與過去相比,中國的文化輸出亦明顯增強。隨著小紅書、抖音等平台興起,他們認為「台灣在華語圈的大眾文化影響力正逐步被中國取代」,而這股文化軟實力也連帶影響海外升學選擇。
●升學管道多 分散留台生源
不只多了中國這條升學管道,「跨境教育」如雙聯學位、海外分校,已成各國高教的重要方向。自2000年起,馬國政府積極引進國際學校設分校,如澳洲摩納希大學馬來西亞分校(Monash University Malaysia)、英國諾丁罕大學馬來西亞分校(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Malaysia Campus)、中國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等。
彭慶和表示,當地新開設的大專院校愈來愈多,「馬來西亞學子多選擇本地學校就讀」。根據董總統計數據,近年選擇國內升學的人數逐年上升,至2021年時,國內升學比例已達7成。
●人數非首要目標 教育是長遠外交力量
馬國來台就讀學生數在2017年到達高峰(1萬7419人)後,逐年下降,2024年為9686人。
駐馬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組長廖苡亘表示,外界關注馬籍生留台人數變化的同時,應同步觀察馬來西亞學生全球流動趨勢。她指出,近年馬國國內升學選擇多元,確實影響赴外人數,倘以馬生赴美為例,2023年人數亦較2017年高峰減少約40%。
廖苡亘表示,在招生工作上,重要的是提供學生及家長完整資訊,避免學生與就學端期待落差,「我們盡量讓資訊透明完整,讓想去台灣的人找到符合需求的學校」。
她於2014至2017年間曾派駐馬來西亞。她回憶與留台人互動時,感受到教育的外溢效應,「教育是長遠的外交力量」;希望工作不僅限於招生,而是能透過教育合作,連結台灣和馬來西亞。
廖苡亘分享目前她經手的雙邊交流計畫,包括優秀外國青年來台蹲點計畫TEEP(Taiwan Experience Education Program)、華語文獎學金、華語研習團,與產學合作的「新型專班」,希望更多馬國青年與台灣連結。如同陳友信所說,「與其拚人數,不如拚品質」。(編輯:唐聲揚)11409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