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污名化、影響成績 學團:有心理假未必敢請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9日電)根據教育部統計,截至114學年上學期,已有135所大專實施身心調適假(或稱心理假)。但學生團體坦言,可能因擔心假別污名化或影響課堂成績,導致學生有假卻不敢請。
考試院審議通過公務人員請假規則,增訂每年3天身心調適假併入事假計算,將在今年10月10日上路。教育端早已在111學年起就有大學率先實施身心調適假(或稱心理假),希望有助於緩解學生壓力,根據教育部統計,截至114學年,已有高達135所大專實施身心調適假。
EdYouth理事長、台北大學學生蔡其曄告訴中央社記者,大學設置心理假,對學生來說是很有幫助的,以台北大學為例,心理假首年上路,請假人次約1成5至2成,和其他假別相較,並無太大差異,顯示學生請心理假狀況仍相當理性。
但蔡其曄坦言,學生要請心理假時仍會有一些擔憂,一方面擔心自己狀況沒那麼嚴重,請了心理假可能會有很多介入關懷,因此會更審慎考慮;另一方面則是擔心假別污名化,有些授課老師未必認同心理假,或是會限制請假次數,由於每堂課的老師要求不同,也可能讓學生想請卻不敢請。
蔡其曄認為,心理假設定的初衷是希望學生有需要時就可以使用,不一定要等到多嚴重,或是需要介入時才能請假,因此心理假的落實需要推廣讓更多師生知道;由於課堂老師可能對心理假有不同要求或看法,學校端也應持續和老師溝通,這樣學生才敢放心請心理假,而不是因課而異。
在學生請心理假後,蔡其曄建議,學校應設定介入的層次,例如剛開始可先由導師透過郵件或LINE等來關心學生,不要一下就面對面約談,這樣反而會造成學生壓力;另外,也建議導師能落實一級輔導精神,不要只是每學期聚個餐就結束,可以強化office hour,在特定時間開放學生尋求諮詢或輔導,讓有需要的學生可以主動求助。
台灣師範大學學生會會長黃莨騰指出,學生在使用心理假時難免會顧慮到老師的評價,有些老師還會向全班說誰誰誰請了心理假,就會導致學生請假時不自在或有所顧慮,有時候只能忍下來,勉強到校上課,但人到了,心卻沒有到。
如果要避免心理假被污名化,黃莨騰認為,應該要多多推廣,讓大家認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讓學生知道有這樣的權利,在需要時可以請假,讓自己有喘息的時間,例如台師大在新生營就有宣導心理假,導師會議也會分享這樣的制度。
黃莨騰提到,當學生請心理假後,若師長要表達關心,比起打電話,先透過郵件或LINE的方式會比較好,不會讓學生感到太大壓力;比起專業輔導人力,學生較常互動的授課教師或導師更是關鍵,應該透過培力,讓一般老師知道輔導的重要性,很多老師不是不願意,而是不知道從何下手。
黃莨騰表示,老師適當地引入輔導資源是很重要的,當學生覺得自己還沒有那麼嚴重時,可以先和導師聊聊,當導師認為學生有需要協助時,就可以早期介入,並陪伴學生向學輔中心尋求協助。
陽明交通大學學務長簡紋濱表示,學校在實施心理假後,行政單位也特別針對老師加以推廣,讓老師知道有這樣的假別,就是希望讓學生能更安心使用心理假的權利。
教育部透過文字回應,為使大專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瞭解身心調適假訂定目的,是為協助學生調整自我情緒狀態,平衡身心不適感,以達到喘息及身心復原;教育部已發布「大專校院身心調適假參考指引」,並於今年教務、學務、輔導主管會議宣導,鼓勵大專實施,並與校園輔導機制連結。(編輯:管中維)114092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