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研究:下修大腸癌篩檢年齡搭精準篩 省5萬次大腸鏡

2025/10/2 17:59(10/2 19: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台灣近年來45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上升近1.5倍,呈年輕化趨勢。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圖)2日在「40歲起大腸癌篩檢,守護台灣X世代健康」研究新發現記者會中指出,若再下修至40歲,死亡風險降近4成,建議依糞便潛血濃度分級篩檢,有助避免過度診療,省下5萬次大腸鏡。中央社記者沈佩瑤攝 114年10月2日
台灣近年來45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上升近1.5倍,呈年輕化趨勢。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圖)2日在「40歲起大腸癌篩檢,守護台灣X世代健康」研究新發現記者會中指出,若再下修至40歲,死亡風險降近4成,建議依糞便潛血濃度分級篩檢,有助避免過度診療,省下5萬次大腸鏡。中央社記者沈佩瑤攝 114年10月2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日電)大腸癌呈現年輕化趨勢,台灣公費篩檢已下修到45歲。台大團隊研究證實,若再下修至40歲,死亡風險降近4成,建議依糞便潛血濃度分級篩檢,有助避免過度診療,省下5萬次大腸鏡。

一般來說,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50歲以下族群罹患被稱為早發性大腸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近年來45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上升近1.5倍,呈年輕化趨勢。

由於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定期接受篩檢是及早發現大腸癌最重要方法。衛福部今年起擴大大腸癌篩檢對象至45到74歲民眾,以及40至44歲具家族病史者,補助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

台大公衛學院今天舉行「40歲起大腸癌篩檢,守護台灣X世代健康」研究新發現記者會,呼籲應將大腸癌篩檢年齡提前至40歲,並結合精準的糞便血量導向策略,以有效降低發病率與死亡率,同時減輕醫療資源壓力,可使大腸癌發生率下降約21到25%,死亡率下降34到39%。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簡報指出,這項研究結合基隆與台南市超過50萬名40至49歲民眾的社區篩檢資料,結果顯示參加年輕大腸癌篩檢者,未來參加全國篩檢的3.9萬人中,有178例大腸癌病例、22人死亡;未參加年輕大腸癌篩檢者,未來參加全國篩檢22.3萬人中,有492例大腸癌病例、85人死亡。

陳秀熙說,年輕族群暴露在加工食品、速食、外送時代,加上平時工作壓力大,更常出現腸道菌叢失衡狀況,引發腸道不舒服,增加腫瘤生長機率,面臨早發大腸癌危機,遺傳、生活型態、藥物使用、環境因素等都是危險因子。

但若下修篩檢年齡,將新增更多篩檢成本、醫療量能恐難負荷。台大公衛學院與台北醫學大學合作研究,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JAMA Oncology,提出透過糞便血量導向的「精準篩檢間隔政策」,提升醫療系統效率,也能減少篩檢偽陰性、偽陽性問題。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精準篩檢才能把錢花在刀口上」,陳秀熙解釋,可依糞便潛血反應濃度高低,進行族群風險分層,並依風險決定篩檢工具、篩檢間隔,進而將錢集中在高風險病人、花在刀口上。

他說,透過大腸癌精準篩檢,估計在40到49歲族群中,可減少約49%篩檢次數與28%大腸鏡檢查需求,相當於減少191萬劑糞便潛血檢測及5萬次大腸鏡需求。(編輯:陳仁華)114100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