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藥品差額負擔挽留國際藥廠?石崇良憂打擊本土生產

2025/10/13 13:27(10/13 14:0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藥品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藥品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3日電)今年已有47項藥品擬退出台灣,醫藥界提出「藥品差額負擔」,挽留國際大藥廠的心。衛福部長石崇良今天表示,藥品差額負擔不利推動「學名藥國產化」政策,影響長期供藥鏈韌性。

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今年截至9月底,已有47項藥品提出退出台灣市場。石崇良今天出席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會議並備詢,中場休息時接受媒體聯訪表示,這次規劃退出台灣市場的藥品,以降血壓與降血脂藥為最大宗,沒有任何藥品還在專利期內,雖有24種屬原廠藥,但都有可替代學名藥。

對於藥品退出台灣時有所聞,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曾建議,因民眾有原廠藥品牌迷思,可研擬修法開放藥品差額負擔;藥師公會全聯會也曾呼籲,應盡速研擬差額負擔政策,也就是同成分藥品,不同廠牌可有不同價格,健保只給付基本價,超出的部分由民眾自付。

石崇良說,是否實施藥品差額負擔制度,需要更審慎的討論與評估,因對民眾而言,可能產生負面觀感,明明都是納入健保的藥品,卻又要額外自費,難免引發質疑;這不只關係到民眾負擔,也牽涉到本土學名藥廠的發展,差額負擔制度反而打壓到本土藥廠的生存空間。

藥品差額負擔制度恐不利於政府推動的「學名藥國產化」政策,石崇良解釋,特別是在原廠藥專利期過後、進入學名藥階段,是否還要允許差額負擔制度,是值得深思議題;台灣應逐步減少對國外進口藥物的依賴,強化藥品供應的韌性,若開放進口原廠藥收取價差,不利於建立韌性。

針對成分、劑型與劑量都相同的「三同」藥品,台灣目前是採取同價支付。石崇良說,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採取「藥品差額負擔」的政策,有些國家和台灣一樣,對「三同」藥品採取同價支付方式;有些國家考量到民眾對品牌的偏好,選擇讓藥廠自行訂價。

在採取「藥品差額負擔」的國家,若民眾選擇較高價的品牌藥,須自費補足差額。石崇良舉例說明,就像買包包一樣,有些人偏好LV名牌包,價格自然較高,坊間代工的包包則便宜許多,藥品是否也應採取這樣的品牌差異收費政策,仍有思考與討論空間。(編輯:吳素柔)114101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