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絲綢鄉黎逸府 家戶分工供應鏈相互依存盼永續

(中央社記者楊堯茹泰國黎逸府14日電)泰國黎逸府為農業大省,但因地形留不住水資源,旱季農業收入有限,泰國政府鼓勵發展泰絲、蘆葦墊等手工藝維持生計,家戶間分工形成完整供應鏈,成為相互依存的生活方式,當地泰絲更獲得泰國公主青睞。
受到日本「一村一品」運動啟發,泰國政府實行「一鄉一特產」(One Tambon One Product,OTOP)政策振興地方經濟,鼓勵提升在地商品品質以及行銷,並在各鄉鎮選出一項商品,再評選「OTOP星級商品」,運用中央及地方資源推銷星級商品。
除了技術輔導以及給予社區發展團體補助,泰國政府也舉辦OTOP商品比賽,獲選3星到5星的商品得以到主要城市參加商展,與國際買家接觸。而輔導OTOP商品的民間團體同時發展體驗文化活動,加值成為觀光產業一環。
中央社應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邀請造訪以泰絲(Thai silk)聞名的泰國黎逸府(Roi Et),12日上午來到素旺那蓬縣(Suwannaphumi)參訪泰絲工作坊,而該縣出產的泰絲不僅是「OTOP星級商品」,希里萬瓦里公主(Princess Sirivannavari Nariratana)也將親自設計的圖案交由該區工作坊製作。
素旺那蓬縣家家戶戶都製作泰絲,有的負責養蠶及繅絲,有的負責織造,也有的負責染整,完整供應鏈讓各家戶受惠於泰絲帶來的經濟利益。為了參訪完整製程,黎逸府省府官員、縣府官員以及媒體團成員,都搭上當地居民改裝的鐵牛車穿梭各家。
黎逸府副省長杜瑞松(Phichaiya Turasong)受訪時表示,素旺那蓬縣主要產業是農業,但旱季休耕期多是依賴泰絲維持固定收入,也讓女性能走向經濟自主,省政府透過補助或技術指導讓各家戶都能擁有製絲能力,同時保存當地文化。
素旺那蓬縣的泰絲不僅要求在地生產,也希望能做到全天然。製絲工作坊的織者受訪時說,雖然化學染料的色艷持久,而泥土、樹皮、果實等天然材料做成的染料成色較柔和,對環境及織者也較友善。
OTOP政策支持的不只是地方經濟,記者同日下午來到塔瓦武里縣(Thawat Buri),民間團體Muangmai Batik提供蠟染課程訓練職能,也幫助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或是聽障的孩子提升注意力,同時對外開放體驗課程,營收捐回民團進行職訓。
Muangmai Batik創辦人蘇帝撒(Torsak Sutthisa)原為退休美術老師,他分享道,原是要避免失智才教蠟染,沒想到工作坊不僅開了咖啡廳,還可以讓學員住在工作坊,沉浸在蠟染的冥想空間,工作坊也會讓其他在地商品擺攤販售。
蘇帝撒以蠟油在泰絲描上圖樣輪廓,再由學徒上色,疊畫色彩展現圖樣層次,由於蘇帝撒以蠟油畫下的每一筆都將在泰絲上留白,絲毫不能失手,連政府部門都找上門委託創作;此外,與泰絲業者有志一同,蘇帝撒堅持使用黎逸府在地產品。
然而,並非所有參加OTOP的團體都一帆風順。記者13日上午來到色拉蓬縣(Selaphum)的那桑區(Na Saeng),該區同樣以農業為主,但副業蘆葦及藺草工藝品製作也逐漸成為那桑區重要一環,商品從蘆葦墊拓展到手提包、牙籤罐套等,但未取得3星級以上認證,無法參加商展。
與前述兩項商品雷同,那桑區家戶在蘆葦及藺草製品也是各有分工,有家戶負責撥皮、曬乾以及染色,另有家戶負責編織,隨處可見民眾在自家庭院編織蘆葦墊,小狗在半成品下乘涼,而黎逸府作為泰國多牛之省,也可以見到牛隻在織布機旁乘涼。
黎逸府省政府社區發展部門主任汪盧芮(Ranee Wongloon)受訪時指出,那桑區遇到的困難一是產品製造時間跟售價不成比例,大張蘆葦墊一張僅賣泰銖50元,因此政府正輔導製造時間短、單價高的產品,另一困難則是苦無通路。(編輯:蘇志宗)11409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