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不接受任何人施壓影響中國使館建案裁決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29日專電)中國規劃在倫敦興建歐洲規模最大使館,英國政府數次延後批准,引發中方批評。英國首相施凱爾表示,政府將依循「適當方式」作出對中國使館建案申請的裁決,不受外部任何人的任何意見或壓力影響。
施凱爾(Keir Starmer)並呼籲中國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施凱爾透露,他曾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討論這件事。川普預定30日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南韓慶州峰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場邊會談。
施凱爾另提到,對英國及盟友夥伴而言,中國緊縮稀土出口管制是具戰略重要性的議題,七大工業國集團(G7)內部對此有許多討論,各國有必要合作應對。
施凱爾並指出,與許多其他G7國家相較,英國對北京的態度更強健,多數G7國家「比我們(英國)更加」講求與中國接觸往來。
施凱爾是近日接受彭博(Bloomberg)英國版專訪時作以上表示。專訪於28日刊出。
中國2018年以超過2.5億英鎊買下鄰近倫敦金融城的英國皇家鑄幣廠舊址(Royal Mint Court),規劃興建新使館。
不過,建案自2022年起兩度遭地方議會否決,當時在保守黨執政下,中央政府未選擇動用法律賦予權限將建案收回中央層級審議,而在工黨去年7月贏得國會大選、上台執政後,建案已交由中央政府裁決。
中國新使館的選址和預定規模遭指有安全和人權疑慮,包括緊鄰重要地下電纜和其他電信設施,以及恐成為間諜活動和跨境鎮壓巨型基地。英國政府已數次延後對建案的正式裁決,目前暫定12月10日發布。
中國外交部近日對英方一再延後裁決表達「嚴重關切和強烈不滿」,批評英方「毫無契約精神」、「不斷以各種理由拖延審批」,不符合「英方承諾和改善中英關係的表態」。
面對英國政壇和媒體質問,英國首相府已表示,不認同任何關於英方曾對中方就使館建案申請結果作出承諾或保證的說法。
不過,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今天披露,時任外交大臣強生(Boris Johnson)2018年5月曾致函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告知他已同意讓英國皇家鑄幣廠舊址成為外交館舍用地,並對這是中國在海外最大規模的外交投資表示歡迎。
強生另提到,英國在北京的駐中使館重建案也將是英方在海外最大規模外交投資之一。強生指出,他將致力確保英中雙方使館建案能夠齊頭並進發展,而他確信王毅也將為此努力。強生寫道,英中雙方的使館計畫享有來自「最高層級」的政治承諾。
當時英國首相是梅伊(Theresa May),她也是迄今最後一位任內曾經訪問中國的英國首相。一旦施凱爾順利於明年成行,這將是自2018年以來、暌違近8年後,再度有英國現任首相訪中。
儘管曾著眼於潛在經貿投資利益、標榜英中關係邁向「黃金時代」,前任英國保守黨政府(2010至2024年)在執政後期因為國家安全、北京對英毀棄與香港有關承諾等考量,與中方關係趨於緊張。
另一方面,儘管各界多將「英中關係黃金時代」口號與英國保守黨連結,早在工黨上一次執政期間的2007至2010年,時任財相達林(Alistair Darling)即曾鼓勵中國投資,包括對英國具戰略經濟價值的項目,而首相布朗(Gordon Brown)則稱中國可望為英國帶來「超越任何一個國家」的商業機會。
中國巨型使館建案已成為英國政府的棘手難題,特別是中方可威脅拒絕批准據稱亟需整修、現有空間嚴重不足的英國駐中使館重建案。「衛報」在今天的報導稱保守黨質問工黨政府是否曾私下給中方承諾,卻未公開保守黨自己在執政期間即已作出承諾。考量「衛報」被視為與工黨較親近,今天的「披露」是否有助為工黨政府「解圍」,值得觀察。
「衛報」在今天的報導另提到一位促成中國購地興建使館的關鍵人物李斯特(Edward Lister)男爵。
傳統上被視為與保守黨較親近的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數年前曾發布調查報導,揭露與強生有多年交情的李斯特曾經既代表不動產和物業管理業者、也代表英國和中國官方利益,以促成建案落實。中央社曾報導,受雇於中方推動使館建案的倫敦顧問公司DP9,在2022年聘請李斯特為戰略顧問。
針對施凱爾表示中國應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中國駐英大使館28日回應,中俄企業「正常交往合作」不應受干擾,英方應撤銷對相關中國實體的制裁。
英國政府本月中旬發布新一波對俄羅斯的制裁,瞄準能源產業和軍工業,中國(含香港)有11項實體入列,包含相關實體旗下總計4個石油碼頭和1個天然氣接收站。(編輯:陳承功)1141029
- 英國首相:不接受任何人施壓影響中國使館建案裁決2025/10/29 19:52
- 2025/10/25 10:31
- 2025/10/23 18: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