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會質詢共諜案 證據力問題仍未見明朗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13日專電)英國國會今天就國會共諜疑雲展開質詢,主責安全事務的內政副大臣賈維斯強調,政府未曾對檢方掩藏、撤回任何證據,或者對任何證人施壓,媒體報導充斥與事實不符的資訊。
英國前國會研究員凱希(Chris Cash)被控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檢方上月突然撤回起訴引發質疑。
內政副大臣賈維斯(Dan Jarvis)說,代表政府就共諜案提供證詞的副國家安全顧問,陸續向皇家檢察署(CPS)提供證詞3次,分別是在2023年12月,以及今年的2月和7月。副國家安全顧問未曾實質變改證詞,也未受任何人施壓必須這麼做。檢方後來獨立自主判斷對兩位嫌疑人撤訴,政府則依然對案件未能進入審判程序感到「極度失望與挫折」。
近日英國媒體引述各方「消息人士」報導得沸沸揚揚的國會共諜疑雲起始於2023年3月,時任國會議員幕僚的凱希及在中國擔任英語教師、常態往返英中兩地的貝瑞(Chris Berry)在英國被捕,事由為他們涉嫌向中共提供有損英國國家安全和利益的資訊。檢警於2024年4月正式依間諜相關罪名起訴兩人。
然而,今年9月,就在案件即將進入審判之際,檢方宣布撤訴,理由為證據力不足。
這在英國政壇引發軒然大波,檢方在回應國會議員書面詢問時指出,撤訴原因包括凱希和貝瑞是按1911年「政府機密法」(Official Secrets Act)起訴,而該法要求定罪基礎必須是嫌疑人為英國的「敵國」(enemy)服務,但歷經數月,政府仍未能提供證據支持。
此外,儘管依據去年一項與俄羅斯有關的判例,「敵國」可被定義為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而不僅限於(準)交戰國。現任工黨政府強調,凱希和貝瑞涉嫌違法的時間點(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是保守黨執政時期,而當時的保守黨政府迴避將中國定義為「威脅」,僅定調中國是「挑戰」。由於定罪必須依據犯罪時間點適用的法律和政策,工黨政府一再重申,既然保守黨政府未定調中國是「威脅」,則現任政府的施展空間自然有限。
在1911年「政府機密法」遭批評不符時代需求多年後,英國國會於2023年通過「國家安全法」(National Security Act),為情報、安全和司法機關提供更靈活的法律工具,以應對不斷演化的安全威脅樣態。賈維斯今天在國會提到,若保守黨在2010至2024年的14年執政期間能更快速回應修法需求,則「我們不至於走到今天這一步」。
國會共諜疑雲於2023年爆發時,即有分析指出,依據1911年「政府機密法」,檢方勝訴的機率不高。不過,另有意見認為,檢方撤訴這個舉措本身即是向外界傳遞錯誤訊號:外界將有理由懷疑,檢方是遭政府施壓,而英國政府對北京軟弱、為經貿投資利益向威權低頭,並甘冒損傷與美國等盟友互信的風險。
此外,無論檢方最終是否勝訴,審判過程本身即是揭露中共對英國的間諜、影響力和顛覆活動的好機會。今天在國會有多名議員質疑,既然檢方在2024年4月認定有足夠事由按1911年「政府機密法」起訴凱希和貝瑞,至2025年9月,過去一年半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改變,導致檢方轉而認定案件「證據力不足」。
2024年7月英國舉行國會大選,工黨贏得執政權,上台約3個月即開始有大臣級官員陸續訪中,「對中關係全面盤點」(China audit)被稀釋為僅是「國家安全戰略」一小部分,外交部主責印太區域事務的官員則由副大臣降級為政務次官。工黨政府看似較保守黨政府更願意避免「過度刺激」北京,遭在野黨批評是共諜案「破局」主因之一。
保守黨黨魁巴登諾克(Kemi Badenoch)今天在國會質詢時提到,保守黨執政時,確實曾在不同情境和前提下稱中國是「威脅」,但即便現任工黨政府一口咬定前保守黨政府官員從未這麼做,就國會共諜案而言,中國是否對英國國家安全和利益構成「威脅」,這不是官方說了算,還得交由法院和陪審團認定。
賈維斯應詢時重申政府絕對將國家安全擺第一,且「充分認可中國確實對英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一系列威脅」;面對來自中國的網路安全、間諜和干預活動威脅,以及北京對在英港人的跨境鎮壓,英國政府的立場「絕不含糊」。
然而,賈維斯也提到,作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和英國的第3大貿易夥伴,中國也提供「機會」。
賈維斯並強調,國會間諜案未削弱英國與美國及其他情報分享聯盟「五眼聯盟」(Five Eyes)成員的關係。
檢方宣布對凱希和貝瑞撤訴後,國會隨即進入休會,今天新會期一開始,官員即在議員強力要求下,赴國會上、下議院應詢。在國會主戰場下議院,傍晚開始的質詢長達90分鐘。
凱希和貝瑞自始否認為中共從事間諜活動,強調所謂為中國民間客戶撰寫的報告皆依據公開資料。另一方面,陸續有專家質疑,檢方可能在進一步檢視事證後,發現證據力確實不足。
凱希和貝瑞沒有接觸機密資料的權限。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工黨籍國會議員索恩貝里(Emily Thornberry)今天詢問,檢方是否可能在起訴前未對證據作適當評估。
前內政副大臣、在任時主責安全事務的保守黨籍國會議員圖根哈特(Tom Tugendhat)對相關說法不盡認同。他指出,若是如此,則檢方有權、也有責任向情報安全機關究責;此外,檢方的說法是證據力「不再」足夠,而不是自始即不足。
針對英國國會共諜風波,中方屢稱這是英方炒作,無中生有、自導自演。凱希遭起訴時,擔任英國國會議員交流平台「中國研究小組」(China Research Group, CRG)主任。CRG當時在英國政壇的影響力可觀。CRG成員及其歷任主席圖根哈特和克恩斯(Alicia Kearns)被視為具對中鷹派和親台色彩;凱希也曾積極運作,協助克恩斯當選下議院外委會主席。
然而,共諜風波不僅讓CRG趨於沉寂,並給予CRG成員的政壇對手政治操作空間,檢方後來撤訴更讓英國官方備受質疑,無論在英國政府內部,不同部會和機構之間對北京是否有立場強弱的差異。在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已面臨黨內外及左、右派挑戰壓力的情況下,國會共諜疑雲對未來英國政局走勢影響值得觀察。
英國明年5月將舉行地方選舉,這場選舉被視為決定施凱爾是否能繼續領導工黨迎戰下一次國會大選的關鍵。根據各項民調,去年7月贏得「壓倒性勝利」的工黨目前支持率不到20%,僅微幅領先保守黨。保守黨和工黨這兩個英國傳統兩大黨目前民調皆落後右翼偏極右的改革黨(Reform UK)。(編輯:陳慧萍)1141014
- 英國國會質詢共諜案 證據力問題仍未見明朗2025/10/14 08:32
- 2025/10/06 12:26
- 2025/09/26 09: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