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保守黨前黨魁:應讓中國知道侵略將引發軍事回應【專訪】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5日專電)英國保守黨前黨魁史密斯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英國及盟友應向中國明確表達,一旦中方嘗試侵略或封鎖台灣,將相當於「迫使我們出手」,而這可能意味對中方的軍事回應。
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強調,這麼說不是因為西方自認為可以對中國發號施令,而是對英國及盟友而言,容許台灣被侵略的代價太高。有分析估計,一旦台灣海峽爆發衝突,這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恐達烏克蘭戰爭的10倍。此外,這也將意味中國掌控全球貿易航道戰略樞紐,並可利用這一點藉機操弄各國。
史密斯透露,一名前情報官員不久前告訴他,中國的軍事實力有可能在「兩年之內」超越美國。然而,儘管中國對台灣的野心明確,台海衝突足以導致的災難也顯而易見,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至今仍迴避定調中國是「威脅」。
不同於面對冷戰時代的蘇聯、或者是2022年全面侵略烏克蘭後的俄羅斯,史密斯說,在英國及盟友夥伴之間,對中國是否構成「威脅」、以及威脅的型態和規模為何,迄今仍未能取得共識,而這樣的分歧正好就是中國想要的。
史密斯認為,歐洲太容易誤信可借助中國促進經濟成長,並誤以為若不在人權及其他權利侵害問題上對中國讓步,即無法享有與中國發展貿易投資關係的好處,但事實上,中國只對「制霸」各國市場、對能夠強勢支配供應鏈有興趣,各經濟體終究恐需為自己的短視近利付出重大代價。
史密斯是英國政壇知名「對中鷹派」,也是「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的英國共同主席。IPAC串連全球近300位議員,橫跨43個國家及區域議會,以對北京立場強硬著稱。北京於2021年將史密斯列入制裁名單。
IPAC即將在布魯塞爾召開年度峰會,預計有來自逾30個國家的議員與會。史密斯今天告訴中央社,隨著中國構成的威脅日益嚴峻,即便有各自的「中國難題」,各國仍有必要商定如何合作擊退共同威脅。
史密斯在專訪過程對美國的態度有不少著墨。他提到,美國必須理解,烏克蘭和台灣是息息相關、無法完全分開處理的兩個議題,同樣道理也適用俄羅斯和中國。
史密斯說,一旦俄羅斯得以在烏克蘭稱勝,俄中即可藉此主張西方軟弱無能、對重大事務缺乏決斷能力,協調合作的行動力也不足;此外,俄中將有理由宣稱,所謂的自由世界走錯了路,俄中選擇的路徑和統治體系才是正道。這恐相當於為中國侵略台灣開大門。
然而,即便是英美這兩個傳統上的密切盟友,對俄中議題的看法也有歧異。史密斯指出,據他了解,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不認為烏克蘭對美國是重要課題;另一方面,在中國議題上,情況卻相反,美國仍未能獲得歐洲足夠強而有力、一致的支持。
史密斯認為,美國終究無法獨自應對中國,需要歐洲支援,包括在軍事領域。
他說,「我們(歐洲國家)該表達:我們有義務支援美國約束中國」,「我們需要非常明確傳達,我們不願看到中國拿下台灣」。
史密斯提到,若歐美未能在「中國構成持續性的威脅」這一點達成共識,也做不到在面對中國時,協調一致行動,則中國恐怕就「贏了」。
史密斯指出,面對中國,英國必須更強勢捍衛自身利益,包括與台灣往來的利益,切勿因為高估與中國經貿往來的好處,而容許中國出手施壓、脅迫。
他強調,「強勢」不意味和對方「開戰」,而是清楚了解自己是誰、了解自己捍衛的價值觀或原則是什麼。
關於對中貿易議題,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近日曾在國會應詢作證表示,歷年統計資料顯示,英中關係惡化未必對雙邊貿易造成負面影響,積極討好中國則未必有助英國擴大對中出口。
彭定康說,中國的原則是「用最好的價錢得到想要的東西」,而若能讓各界相信,非得向中國讓步才有機會得到好處,則為促使各方「讓利」、確保中國拿到「好價錢」,中方自然會繼續強化這樣的觀點。(編輯:陳承功)1141106
- 英保守黨前黨魁:應讓中國知道侵略將引發軍事回應【專訪】2025/11/06 08:21
- 2025/11/05 22:38
- 2025/11/05 08: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