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七世章嘉活佛 落腳台灣的末代國師【書摘】

2025/11/5 17:32(11/5 17:34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台北市大安區鄰近永康商圈的巷弄中,隱藏著一幢洋溢濃厚藏式風情的「蒙藏文化館」。(圖取自facebook.com/MTCgallery)
台北市大安區鄰近永康商圈的巷弄中,隱藏著一幢洋溢濃厚藏式風情的「蒙藏文化館」。(圖取自facebook.com/MTCgallery)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許多人或許不曉得,台北市大安區鄰近永康商圈的靜謐巷弄中,隱藏著一幢洋溢濃厚藏式風情的「蒙藏文化館」。館舍外身以鮮豔的紅、白、藍3色為主色調,掩映在櫻花與無患子樹的綠意之間,與周圍建築形成強烈對比。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轉經輪和隨風翻飛的風馬旗,彷彿讓人從台北街頭瞬間到了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進行一場遙遠的西藏之旅。

19世紀末,神祕遙遠的佛國西藏與蒙古,成了清帝國衰微與列強競逐下的戰略前線,兩地命運同在此時出現變局。擅長以淺顯易懂文筆「科普」冷門歷史的作家柯睿信,梳理西藏與蒙古這兩個同樣因佛教而凝聚,卻因為國際政治衝擊而被迫面對新世界的亞洲邊疆政局變化,寫成《邊疆變局:西藏與蒙古的信仰、改革與帝國角力》一書。其中提到與達賴喇嘛同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四大祖古(活佛)之一的末代章嘉,與台灣淵源極深,卻漸漸少為人知...。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部分內容。

七世章嘉在台灣

無論就歷史還是信徒人口來看,台灣絕對不算藏傳佛教的主要信仰區,為什麼在寸土寸金、房價節節攀升的大安區,會有這樣一處風格極度與周圍格格不入的地方呢?原來,裡頭隱藏著一段許多人不知道的歷史。

成為如今美輪美奐、獨具異國風格的博物館前,這棟「蒙藏文化館」原先僅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式木造平房,隨著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平房迎來了新主人,就是與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同列格魯派四大祖古之一,法名羅桑般殿丹畢蓉梅的七世章嘉。

習慣上,七世章嘉中文又稱章嘉呼圖克圖、章嘉大師,既是格魯派在內蒙古的最高宗教領袖,也是20世紀格魯派四大祖古中唯一飄洋過海且最後落腳台灣的人。當20世紀的浪潮朝蒙藏大地席捲而去,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分別做出不同的政治抉擇,譜寫出一篇又一篇跌宕起伏的壯闊史詩,究竟是何種殊勝因緣,讓七世章嘉選擇離開草原,來到四面環海且陌生的台灣呢?

在傳統觀念裡,章嘉祖古總是同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並列,但在現實的權力運作中,這個系統的祖古影響力遠不及3位同門,不僅是因為最晚形成,更因這個世系的確立,從最初就充滿「人工」的味道。

根據史料記載,最初章嘉世系的原名叫「張家」,因為一世章嘉於1596年轉世時,是出生在青海湟的一戶張姓漢、藏混血家庭,當地人便依漢姓將稱其為「張家祖古」。此時,章嘉祖古僅是青海萬千地方性祖古的其中之一,這樣的局面卻在他後世繼承時發生變化。章嘉世系能夠享有這般殊榮,並非像前3者有著深厚的在地積累,而是來自清廷的全力支持。

靠著朝廷的庇護與推崇,歷世章嘉盡享榮華富貴,甚至被冊封為獨一無二的「振興黃教大國師」。然而,這般優寵無疑是把雙面刃,無形中限制了他的勢力發展,使其不能如其他3位天高皇帝遠的同門,自由地發展勢力。

第7世章嘉大師在台期間擔任多項政教要職,積極倡議修法保護寺廟,為佛教界爭取權益,並曾率團環島弘法,留有多項傳世著作,對藏傳佛教在台弘傳有卓越貢獻。圖為「章嘉大師紀念堂」2021年12月21日舉辦開光大典。(中央社檔案照片)
第7世章嘉大師在台期間擔任多項政教要職,積極倡議修法保護寺廟,為佛教界爭取權益,並曾率團環島弘法,留有多項傳世著作,對藏傳佛教在台弘傳有卓越貢獻。圖為「章嘉大師紀念堂」2021年12月21日舉辦開光大典。(中央社檔案照片)

意想不到的轉進

1949年12月,已播遷台灣的蔣介石向七世章嘉發去一封電報,邀請他跟隨政府的腳步轉進台灣。身為蒙古人的宗教領袖,播遷到陌生的台灣無疑會使身為蒙古人上師影響力徹底歸零,但他沒有任何選擇,章嘉世系歷來就是仰賴中央政府做權力基礎,這注定了七世章嘉表面上看是能動性的自由個體,實則只剩下跟隨政府這一條路。

為避免共軍搶先一步攻陷成都,七世章嘉立即趕去搭機,只是走得太過匆忙,遺落不少珍貴法器。此時,七世章嘉已屆60歲高齡,等待在他眼前的卻是一片與內蒙古、五台山環境截然不同的陌生土地。

寶島新生

七世章嘉抵台初期,為解決大師的生活起居,政府將一棟坐落於今天師大夜市附近的房屋贈送給他,但次年七世章嘉便將其售出,另由政府補助2萬元,購得一棟佇立於青田街8巷3號的日式木造平房,即今天所見之「蒙藏文化館」前身。

根據蒙藏文化館出版的手冊,當初七世章嘉購買的日式平房,前身乃是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學生合資,捐贈給校長堀內次雄的故居。1955年,堀內次雄過世後,房屋就被政府接收,轉而成為七世章嘉在台灣的新駐錫地。

不同於前半生深陷於政治權謀的醬缸之中,遷台之後,七世章嘉一改以往,轉將餘生的精力放在最根本的宗教事務。令人驚訝的是,當七世章嘉選擇放下無謂的世俗權力,曾長年糾纏不休的權力鬥爭與抵瑕蹈隙竟也煙消雲散,隨著他的轉變而悄然退場。

人生的最後幾年,七世章嘉以一名單純的宗教領袖,為台灣的佛法弘傳做了許多大事,最令人矚目的當屬「迎回玄奘佛骨」和「率團環台弘法」。

1952年,七世章嘉以中佛會理事長的身分,組團遠赴日本參加「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代表團獲日方代表高森隆介告知,說1942年他所屬的部隊在南京進行開鑿工程,曾偶然發現安葬在石墩內的玄奘大師頂骨,這一發現震撼了全日本佛教界,經過慎重考量與隆重的「奉移儀式」,最終決定將玄奘大師的頂骨遷奉至日本琦玉縣的慈恩寺,並特地為此修建專門供奉的塔樓。

身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唐三藏」,高森隆介的發現對代表團來說無疑是振奮人心的消息,七世章嘉雖然身為方外之人,但經過長年與國民政府和內地漢傳佛教人士的交流,此時的他十分清楚,這具玄奘遺骨對他的漢地同門有多麼重要。

為此,七世章嘉趕緊透過高森隆介向日本佛教會提出靈骨來台請求,歷經數年談判、斡旋,最終才獲得日本首肯,同意將部分玄奘頂骨遷回台灣。根據當時的報導,1955年靈骨迎回時,台北彷彿沉浸在盛大的慶典之中。政府不僅派遣于右任、嚴家淦等高層前往松山機場迎接,機場外更是人潮洶湧,成千上萬的民眾自發聚集,爭相一睹七世章嘉這位「大國師」的尊嚴法相。

顯然,來台才剛滿5年的七世章嘉,已成功在台灣建立起廣大的信眾基礎,原因除了在迎回玄奘靈骨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同年夏天那場由他率領歷時25天的「中佛會環島弘法之旅」,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1955年6月7日,迎回靈骨的外交斡旋大致底定後,七世章嘉從台北開始弘法行腳。

根據時人回憶,七世章嘉生前就曾多次讚許台灣是傳播藏傳佛教的殊勝之地,發起此次行程的目的,便是想靠雙眼看看腳下這片新的歸宿,將佛法傳播給寶島有需要的人們。

七世章嘉的行程先南後北,乘火車從台北南下抵達高雄、屏東,隨後再由屏東一路北上,經台南、嘉義、雲林、南投、彰化、台中、苗栗、新竹、桃園等地,幾乎踏遍西海岸的所有縣市。

七世章嘉率領的這次弘法之旅,在許多他曾到訪的寺院中都留下痕跡,當時政府發行的各家報紙更是爭相報導,對此大書特書。據記載,七世章嘉出巡時,沿途民眾熱情空前,前仆後繼湧上大街爭看祖古,甚至將汽車團團包圍,讓七世章嘉的司機不得不放緩速度才能前進。

歷經此次遍遊西台灣的行腳,讓七世章嘉在回到台北後愈發篤定台灣就是他心中那塊「圓滿摩尼寶洲」。然而,這場旅程的餘韻中,他隱隱察覺到自己與這片土地能夠相伴的時日,正在不可逆地愈來愈少。

自1956年夏天以來,七世章嘉飽受胃病糾纏,被西醫診斷出胃部幽門癌。或許是有感時日無多,同年秋天,七世章嘉便立好遺囑,並命弟子待他圓寂之後,把這封遺囑親手轉交給蔣介石,以為後面的轉世事宜做安排。1957年3月4日,七世章嘉胃癌復發,經極力搶救,仍在台大醫院201號病房安詳示寂。數天後,人們把他的遺囑打開,赫然發現幾個字:

「章嘉大師辦事處由陳靜軒主持,光復大陸後應即歸葬五台山,至章嘉呼圖克圖第20世之呼畢勒罕,亦由陳靜軒等負責找尋……」

這段七世章嘉吩咐並典藏於蒙藏文化館的遺囑,後來變成後人津津樂道的「七世章嘉反攻大陸前不再轉世」說。由於遺囑中提及的反攻大陸至今仍未實現,故中華民國對章嘉世系的承認隨之止步於上個世紀,未有再承認新的八世章嘉。自此,七世章嘉成為真正的「末代國師」,而從其生平經歷和傳承終結的結局來看,某種程度上或許也昭示著轉世祖古制度日漸式微,如今已成為藏傳佛教在新時代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由於種種歷史上的複雜因素,章嘉世系歷世以來都不以內蒙古做為絕對信仰的根據地。這一特殊地位不僅極大地影響七世章嘉之前的歷位先世,更深刻作用於他本人,以至於七世章嘉名義上是內蒙古的最高宗教領袖,但一生的許多重要經歷卻都發生在內蒙古之外,根本對內蒙古的發展作用甚微。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回顧七世章嘉六十八歲的生命歷程,或許讀者會疑惑,為什麼他如此執著於依附中央政府?這個問題表面上將之視為具備完全能動性的個體,但若細究其一生的境遇,就會發現他除了依附中央政府,其實沒有多少選擇。

傳統制度的制約與個人政治選擇的交織,最終共同構成七世章嘉大半生皆「有志難伸」的困境。儘管七世章嘉一生在政治上不乏有處處受制、步履維艱的經歷,但換個角度看,在那個時局險峻、動亂傾頹的時代,他何嘗不是以自己的方式,盡可能地護持歷世先輩交託給他的政治遺產呢?(書摘由時報出版授權,經中央社節錄;編輯:張珈爾)1141105

圖為章嘉大師圓寂前預留之親筆簽名遺書。此遺書(函件)由楊振鐸以中文筆記,章嘉大師親筆以藏文簽名並蓋章,時間為中華民國45年10月31日。(中央社典藏)
圖為章嘉大師圓寂前預留之親筆簽名遺書。此遺書(函件)由楊振鐸以中文筆記,章嘉大師親筆以藏文簽名並蓋章,時間為中華民國45年10月31日。(中央社典藏)
邊疆變局:西藏與蒙古的信仰、改革與帝國角力
邊疆變局:西藏與蒙古的信仰、改革與帝國角力
  • 作者|柯睿信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5/10/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