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國以文化遺產拚觀光 迪里耶門成永續轉型地標
(中央社記者施婉清開羅23日專電)沙烏地阿拉伯於2016年啟動「願景2030」計畫,推動多項巨型建設工程專案,其中旗艦型旅遊開發專案「迪里耶門」(Diriyah Gate),位於沙烏地王室和王國的誕生地迪里耶,並以傳統納季德建築風格,成為沙烏地文化遺產代表性象徵。
今年5月,美國總統川普將沙烏地阿拉伯做為第二任首訪國家。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MBS)特別欽點在迪里耶迎賓,雙方並於古城薩爾瓦宮(Salwa Palace)前拍下該行歷史性的首張官方合影。
為降低對石油輸出的經濟依賴,沙烏地阿拉伯2016年開始啟動「沙烏地願景2030」計畫。沙國政府自其公共投資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PIF)投入622億美元鉅額,將「迪里耶門」打造成一個具節水、節能、健康、保護文化遺產的永續性地標建築。

迪里耶位於首都利雅德西北郊,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圖賴夫」(At-Turaif)古城,總占地面積達7平方公里,是沙烏地阿拉伯「2030願景」下的重要轉型城市。
西元1446年,穆拉伊迪王子(Mani' bin Rabiah Al-Muraidi)和其杜拉(Al-Dura'a)部落,在靠哈尼法河谷(Wadi Hanifah)沿岸,即現今的迪里耶位置,建立迪里耶酋長國。18世紀,阿拉伯半島第一個主要政權:「第一沙烏地王國」(First Saudi State)在迪里耶建立後,迪里耶也成為王國首都,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王室(沙烏地家族)的誕生地。
因此,迪里耶在沙烏地建國歷史中具重大象徵意義,地位崇高無可取代。
迪里耶以保有傳統的「納季德」(Najdi)泥磚建築風格為名。納季德是阿拉伯語「高原」之意,主要指阿拉伯半島的中心高地地區,而地區內最大城市即是利雅德。

納季德建築風格以就地取材為原則,擁有堡壘形式的防禦性厚重外觀,然而內部空間卻又大不同,採可因應沙漠極端氣候的舒適綠地設計。
混合泥土、稻草和水燒成的泥磚,具有良好的隔熱性能。且由於當時部落衝突頻繁,建築也需兼具防禦和防窺功能,因而牆體厚重,窗戶小且少。
房屋圍繞在周邊的中央庭院是納季德建築的靈魂。庭院不僅做為天然通風口,也是家庭活動的核心。
此外,傳統納季德建築聚落中的街道,都非常狹窄且彎曲,除具遮陽效果外,還可加速空氣流動,降低街道溫度,同時也做為另一種防禦策略。
迪里耶門管理局下的迪里耶門公司旅遊關係經理阿里(Salman Al Ali)告訴中央社記者說,隨沙國石油經濟高度發展,並引入現代建築材料(如鋼筋混凝土和玻璃)後,傳統的納季德建築曾一度沒落。
然而在「2030願景」的推動下,近年又出現強烈的文化復興趨勢,並將這種回歸自然的風格視為對沙烏地文化遺產的懷舊和傳承。
迪里耶門專案主要除修復圖賴夫區,在區內建立多個展示沙烏地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和畫廊,也在古城堡壘區提供沉浸式體驗,讓遊客體會納季德建築風格和沙烏地傳統生活。
緊鄰優美哈尼法河谷的「布傑里文化遺產公園」(Bujairi Heritage Park),是專案最早完工和開放景點,其附設的餐飲廣場已是利雅德人在假日的熱門休閒去處。
此外,其他尚在開發中的項目還包括:納季德建築大型住宅區、酒店度假村和教育醫療機構。
中央社記者走訪圖賴夫古城,穿梭在不同的納季德建物中,透過其堡壘般的外形、中庭的布局、獨特的通風系統,和對當地材料的極致利用,體會18世紀沙烏地家族立國時,阿拉伯人如何巧妙地讓自己適應沙漠高原地區內嚴酷的自然和社會環境。
當地導遊阿布杜(Abdul)告訴記者說,圖賴夫古城是最令利雅德人驕傲的一個文化遺產保留地,保存良好的堡壘不僅反應現代沙烏地阿拉伯的起源,也揭示阿拉伯文化的精神價值。(編輯:陳承功)11411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