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部提防規模性返鄉 分析:反映經濟不樂觀
(中央社台北22日電)中國農業農村部近日提出「防止形成規模性返鄉滯鄉」的說法引起各種解讀,專家分析,這反映中國經濟形勢並不很樂觀,而農民工返鄉後若長期無法有收入,可能會成為潛在社會不穩定因素。
綜合農民日報等陸媒報導,中國農業農村部13日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召開全國鄉村工匠培育暨脫貧人口務工就業「兩穩一防」工作會議。「兩穩一防」是指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穩定脫貧人口務工收入以及防止因失業導致規模性返貧。
會議做出多項要求,包括要繼續做好返鄉回流脫貧人口促就業專項行動,防止形成規模性返鄉滯鄉。
廣東南方報業官方新聞App南方+報導分析,「防止形成規模性返鄉滯鄉」的表述並非孤立存在,前半句是「繼續實施好返鄉回流脫貧人口促就業專項行動」。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21年初宣布中國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中國政府這些年來也多次強調,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各地也加強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但是隨著經濟走弱,可能導致農民工返鄉返貧的問題也愈加受到關注。
新加坡聯合早報21日報導,最新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全國農民工為2億9973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億7871萬人,年增1.2%。從6個主要行業來看,從事製造業的農民工占27.9%,建築業占14.3%,批發和零售業占13.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7.2%,住宿餐飲業占7.1%,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占12.3%。
中國10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比9月跌0.1個百分點。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分析,城鎮調查失業率不算很高,但城鎮失業人口不一定包括所有農民工。
他表示,製造業和建築業是吸納農民工的兩大行業,但建築業因房地產業不振已難有工作機會,製造業因為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出現而產生排擠效應,住宿餐飲業則是非常競爭,「整體經濟形勢不樂觀,民營企業發展不夠充分」,難以為龐大農民工在城市創造就業機會;而農民工返鄉後若長期無法掙錢,「可能會有潛在社會不穩定因素」。
研究中國農村問題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占少華說,當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科技發展時,可能忽略了中國其實有例如農民工這樣的龐大中低端勞動力需要在技術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領域找工作。
占少華分析,中國農村能夠脫貧的原因除了國家政策之外,最大貢獻之一就是農村勞動力能在城市找到工作,但「當這一部分人返鄉又沒有就業渠道,他們可能就有返貧風險」。(編輯:周慧盈/楊昇儒)114112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