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國學者:中日爭端會平息 但亞太格局已改

2025/11/22 13:23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2日電)中國要求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撤回有關「台灣有事」的言論,對日抗議擺出高姿態。中國學者指出,此次爭端最終可能以逐漸淡化、各自解釋收場,但亞太缺乏穩定的戰略結構和可靠的安全對話機制,未來兩國仍會有衝突。

上海的國際關係和軍事戰略學者趙楚告訴中央社記者,雖然現在中方對日本抗議的「調門」拉得很高,但主要還是言詞上的,還沒有特別嚴厲的行動。這說明中國認為中日的政治基礎雖被破壞,但還是要和日本維持某種實質基礎,而不是大規模、全局性的反制。

相較於對台灣的軍事威嚇,中國目前對日本在軍事上沒有實質動作;赴日遊的「勸退令」延續到2026年春節,但可以隨時變更;日本水產品停止進口,只是回到一個月前的狀態;中日交流活動、藝人表演及電影一一取消,這些儘管是出於官方要求,但塑造成民間自發行為,政策收回的空間也較大。

趙楚說,從過去中日在東海油氣田的劃界爭議、釣魚台列嶼主權等問題的處理來看,最後都沒有一方真正屈服於另一方,每個熱點議題也都有「退潮期」。現在中日處於「鬥而不破」的總體局面,看不出來有要斷裂雙方關係的意思。

不具名的北京中日關係學者也表示,中國方面應該還會在言論上繼續強硬一段時間,至於如何收場應該不難,可能逐漸淡化,或者兩國間透過外交談判達成一些原則性協議,再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解釋,「都覺得沒有讓步,然後告訴民眾對方妥協了」。

趙楚認為,值得注意的是,中日關係像煉鐵高爐,始終有火苗在閃爍,過去30多年來,總是有新的燃料放入,這背後有兩國結構性和亞太格局變化的原因。

他說,以往中國在政治、領土與人口上有很多優勢,日本則是在經濟上有很多優勢,兩國互補較多;但隨著中國國力成長,兩國的力量對比和國際政治地位差相距越來越懸殊,中國成為日本安全上一個很大的問題。這未必是指會出現軍事侵略,但日本會意識到要調整自身,成為「國家正常化」的呼聲也變強。

與此同時,中日已經多年沒有軍艦互訪、沒有高層制度化的互動機制。趙楚說,中日的互信越來越低、安全疑慮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高市早苗的言論並不是太令人意外。

但他指出,亞太地區的框架是中國和美國,中日如果要有可信的交流平台,也必須是以中美關係為基石。不過,現在美國總統川普的立場讓亞洲國家覺得比較沒有把握。亞太地區缺乏穩定的戰略結構,這種狀態導致不僅是中日,包括中美、朝鮮半島、海峽兩岸對安全的信心都在降低。

北京學者表示,「中國威脅論」在日本很有市場。中國則認為,台灣議題是「內政」,如何解決和日本沒有關係。但日本有「台灣情結」,台灣海峽對日本的安全也很重要,所以日本一定會關注台灣。雙方認知不同,矛盾是必然的,這次高市早苗在國會答詢時說,「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只是將矛盾挑明而已。

即使這次爭端平息,但兩國未來互動的不利因素已經存在。趙處認爲,日本是一個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大國,又在尋求邁向「正常國家」的地位,而中國正在強國路線上走向「超級大國」,這就是結構性矛盾。

他說,應對中國的崛起是日本非常嚴峻的挑戰和課題;但是中國如何正當合理地處理與日本這個重要國家的關係,對中國也是嚴峻的考驗,舊的思路和觀念並不適用。(編輯:陳鎧妤)114112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國安局:日中矛盾短期難調和 高市安保改革強化嚇阻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