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學者:未來教學是人與AI協作 教師不會被替代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2日電)黃昆輝基金會今天舉辦「2025教育政策研討會」,聚焦在AI時代的教育革新。發表主題演講的荷蘭學者指出,未來教學是人與AI混合協作,教師的角色不會被替代,而是被增強。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在台北舉辦的研討會,聚焦「大AI時代的中學教育革新:課程、教學與評量」,主題演講特別邀請到荷蘭拉德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教授英格·莫勒納爾(Inge Molennaar)剖析AI帶來的教育革新,吸引數百名國內學者到場聆聽。
莫勒納爾在演講中,提及一種適性學習技術(ALTs),由AI協助掌控學習進度,學生一旦犯錯時,AI就會降低任務難度,分析須補強的地方。這樣將調節工作「外包」給AI,可以減輕學生的負荷,並從量身訂做的挑戰中獲取成就感,按部就班完成各階段的學習。
各界擔心AI的發展會取代教師,但莫勒納爾指出,教師會被「增強」,而不是被「取代」。她以上述ALTs技術為例,教師要依靠專業教學法,慢慢引導學生從AI調節轉化為自我調節。一開始可由AI扮演示範的角色,最終還是要自己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應對未來生活所需。
莫勒納爾表示,具備紮實教學知識與技能的教師,能與AI有效地分工、協同操作。她對台灣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方案、「因材網」等陸續運用AI技術,感到印象深刻。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整合基礎資訊設施、創新教學方法,而台灣正是創新的典範。
黃昆輝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在面對AI帶來的挑戰與機會時,學校應善用AI支持課程設計,改進教學方法與學習評量。並結合「因材施教」的理念,確保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機會與成果。
黃昆輝期待「AI賦能」的教育,未來也能和半導體一樣,成為台灣的驕傲。(編輯:李亨山)114112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