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是Suzy Lee的自述散文集,細膩描寫她從一名學習繪畫的大學生,到遠赴英國進修書籍藝術,接觸圖畫書、並成為世界知名圖畫書作家的完整歷程、創作旅途中的心路歷程、接案做書的實戰經驗、在國內外出版界闖蕩的軼聞趣事、同時面臨藝術家與母親角色間的身分拉扯……Suzy Lee在本書毫無保留地記錄了一切,記錄她將腦中靈感幻化成形的每個瞬間,記錄這一次又一次不遺餘力的艱難挑戰,記錄這一趟又一趟動人心弦的創作之旅。
內容節錄
《摸得到的靈感:SUZY LEE談創作與人生》
序文
我偶爾會動筆寫寫東西。孩子喝奶時陷入夢鄉的臉龐,散發著靜謐而平和的氛圍,激起一陣電流流經我的胸口,我想一輩子記住這瞬間的感受。哺乳的大工程總讓人身心俱疲,但神奇的是,我的身體即便疲憊,也會自行分泌孩子所需的母乳量。而我的心也是如此嗎?如果能量日復一日消耗殆盡,還能再次充盈嗎?我想透過書寫留下這一切,留下滿溢的情感,以及澎湃的心緒。
反覆把自己充飽電又將其耗盡,這已是我的日常。梳理腦中想法並記到筆記本上、展開自由的想像、見見親友、聊聊彼此的觀點、煮飯、挑選送給爸媽的禮物、在凌晨五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搶購節日返鄉車票、繳帳單、做做白日夢、接著回覆e-mail、去學校唸書給孩子們聽、參加孩子們的運動會並奮力狂奔、幫先生染髮、去演講、去旅行、在家裡種種東西、玩玩桌遊、削削鉛筆、一起散散步、幫孩子做便當,再打開音樂把音量放到最大,然後投入創作。誠如畫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所說:「業餘者才需要靈感;真正的專業人士是每天早上起床,然後投入工作。」
圖畫書的故事、心中浮現的思緒、日常寫下的點點滴滴,它們會逐一累積。一切都有屬於自己的時機,寫作是如此,人生亦然。隨著時間流逝,語氣會發生變化,觀點也會有所不同,對某些問題與答案的執著也可能隨風消逝,不留一絲痕跡。但正是所有的躊躇、掙扎、悸動與喜悅造就了現在的我,我想並沒有什麼需要被捨棄。對我而言工作充滿樂趣,能把興趣當飯吃的幸運兒不常見,而我是其中之一。一邊創作圖畫書,一邊挖掘生活中的小小發現,這美好的旅程,希望你也能一起。
第一本
書
七歲,正是喜歡動手玩創意的年紀,那時做的小書,應該可以說是我的第一本圖畫書作品。我依序畫下小豬、短髮女人、長頸鹿、街頭孩子王與魔女,同時在旁邊寫點東西,把所有紙張疊成一疊後再用釘書機訂起來,接著一口氣剪、剪、剪,我的第一本書就這麼完成了。它的全身被切分為頭部、身體、腿和腳,共四個部分,能夠任意翻頁、隨機打造最滑稽的組合,就是這本創意拼接圖畫書的最大樂趣。
當時的我一定很興奮。簡單幾張畫竟然能變幻出千奇百怪的組合!不過是把紙疊起來剪一剪,每次翻頁竟然都能創造全新的構圖!不過我大概是一心想要快點看到成品,所以急急忙忙動手趕工,才讓筆觸那麼潦草隨興。
第二本
書
二十歲,正值與世界、與自我、與一切對立的時期,那時做的書可以說是我的第二部作品。西畫系專業必修課裡,一堂名為「複合媒材」的課讓我興起了以書本為媒介創作的念頭。在學生會館裡,社團教室的共用筆記本「人生之歌」(삶을 지향하는 노래)中,有人留下了這麼一段話:
「即便生活欺騙了你,也不要悲傷。若生活欺騙了你,就憤怒吧!就奮起抗爭吧!」
我將這段話融入作品之中。我總是沒來由地茫然、沒來由地暴躁、沒來由地開朗,而若要描繪這般破碎又分裂的自己,用拼接形式的書來呈現再適合不過了吧?縱使它的內容和我兒時做的第一本書截然不同,但想創造「滑稽」組合的初衷卻是殊途同歸。
雖然童書活潑的形式尚不足以掃去我二十多歲時的迷惘與惆悵,但也讓我有機會以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書本」的存在。
後記
其實,我直到不久前才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工作室,在那之前,我一直是將所有用具堆到家裡的房間就地辦公。簡單一張書桌就是我的工作桌、尿布台,也是我和孩子們一起畫畫的桌子。這張桌子總是堆著滿滿雜物,每次動工前,都得先來一場俄羅斯方塊遊戲。清出這塊空間才有地方放那個、移走那邊的東西才能生出空間處理這個。
而我現在的工作室共有四張桌子。每次踏進工作室,我都會先盯著桌子看,我的心也隨著那四張書桌被切成了四塊,手上四個不同的案子都按照自己的節奏在運轉。人生大概就是這樣吧,無論肩負著什麼都得多工兼顧,每天都像拿著四顆球雜耍,拋來接去。偶爾稍有閃失,拋出的球便會在劃過高空後「啪嗒」一聲落地,或粉碎,或是滾遠了不見蹤跡。一般來說,只要一個搞砸了,其他的也會跟著受影響;但我因忙著接住下一球,不自覺地將被搞砸的拋在腦後,這或許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吧。
不可能什麼事都做到同等完美。多數時候,我光是專注在其中一個案子就會耗盡時間與心力,因此我的身體總會傾向特定一張桌子。雖然忙碌,但我發現「手上還有其他案子」也是一種安慰。沒關係,我不是非它不可,這成了一種奇怪卻也有效的安慰。
桌上這些案子是工作,也是生活。可以是具體的創作、是具體的人,也可以是我內心的動力與夢想。其實圖畫書只是個藉口,用以推動我不斷運轉。即便知道桌上的一切都是由我自己安排、自己擺上,但若能對桌上的事物保持好奇,使邁向工作室的步伐帶著悸動與欣喜,那麼,這輩子就這樣生活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