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21年6月
「電動車就是未來,而且是不可逆的。」鼓勵民眾購買電動車、發展電動車產業,不僅是拜登擘劃的新美國夢,也是德國、中國、英國等大國競逐的目標,為的是減少碳排放,力抗氣候變遷,也為了掌握新能源科技與相關產業鏈。
全球中央2021年6月

打造電動車強國夢 中國科技巨頭瘋造車

2021/6/15 10:34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百度、小米等科技龍頭先後宣布跨足電動車領域,至於始終未鬆口宣布「造車」的華為,也以系統供應商角色,成為中國電動車產業的一角。

文/吳柏緯 (中央社記者)

在中國,「造車」已成為全民運動,不只長城汽車、上海汽車等傳統車企成立電動車部門,中國電動車三巨頭:理想、蔚來、小鵬也在過去數年搶先卡位市場;近來,連科技龍頭們都摩拳擦掌準備分食這塊仍是藍海的大餅。面對外國車企已經穩妥地占領中國市場時,中國的電動車產業正以多頭並進的方式,攻城掠地。

「十四五」點火電動車 百度、小米參一腳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4月初發布的最新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全中國的電動車生產53.3萬輛,銷量達到51.5萬量,較去年同期分別增加2.2倍、1.8倍。而且中國去年電動車銷售量達到130萬輛,占全球銷量40%,儼然成為電動車產業的新興戰場。

火熱的需求,成為中國的機會,也讓從前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時期播下的電動車產業種子,在10多年後逐漸開花結果。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分析,今年中國電動車產業將邁入高速成長期,全年產量將較去年成長40%,規模上看200萬輛以上,而且在整個「十四五期間」(2021年到2025年),電動車產業的年產值將達到人民幣千億元。

這樣的產業架構背後,是中國政府以政策強力支持。去年11月,中國國務院頒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擘畫出未來中國電動車產業的藍圖,包含到2025年,電動車銷量要占所有新車銷量的20%;2035年,中國電動車核心技術要達國際先進水準。

一名熟悉電動車產業的分析師指出,中國除了從早期以補貼方式支持車企發展電動車,如今在發展新能源電池領域頗有收穫,也成為發展電動車產業的優勢。

於此同時,由於中國市場逐漸蓬勃,各國車企也極力搶灘中國市場,除了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可以「單打獨鬥」外,多數的外國企業選擇與中國企業合作,開闢這塊寶地。「中國一邊自主發展,一邊跨國合作,雙頭並進,中國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也是電動車實驗場。」

電動車正走在成為中國下一個炙手可熱產業領域的路上,看準這個機會,除了中國的電動車三巨頭外,百度、小米等科技龍頭也先後宣布跨足電動車領域,至於始終未鬆口宣布「造車」的華為,也以系統供應商角色,成為中國電動車產業的一角。

科技巨頭造車為哪樁? 卡位布局下世代戰場

中國的網路科技業想盡各種方式和電動車扯上邊,看在中國汽車產業人士眼裡,當然與「獲利」脫不了關係。

「投入造車的關鍵,是因為現在涉足這一塊能賺到錢」,中國易車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周麗君指出,汽車的「智慧化改造」不只在中國,在全世界都是朝陽產業,發展空間大。這些科技巨頭不見得要像傳統車企,製造整輛車,只要能夠參與其中,不管是車聯網或是雷達,都能賺錢。

一名在電動車供應鏈上的台商有相同感受,他說,這些知名的中國網路科技企業過去或多或少都跟汽車製造業有些淵源,雖然並非直接參與汽車的硬體設計,但是車上搭載的不論是導航系統、碰撞感測器等軟體,都有這些企業的身影。

他並形容,「以前跟一般人說我們在做感測元件,沒人聽得懂,現在說我們在電動車的造車鏈上,他們就懂了」。

事實上,這樣的趨勢從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先後入局就能看得出來。未來,隨著各式車載作業系統愈來愈重要,即便不自主造車,電動車都將是科技業兵家必爭之地。

而在中國車企市場中,有一個「科技進入電動車四階段」的說法,明確地為中國發展電動車產業畫出一道軌跡。

首先是李斌、李想、何小鵬等網路科技業人士接連創辦蔚來、理想與小鵬汽車,將網路科技公司的基因帶入汽車領域;第二步是BAT相繼布局並加大對上述電動車企的投資;接著是科技巨頭結合傳統車企,推出新的電動車款。

目前則來到第四階段,網路科技公司投入自主造車,從幕後走向台前。

中國科技媒體36氪曾形容,往後在中國造車領域,「網路科技公司的話語權也會愈來愈大」,成為科技企業領頭,傳統車企緊跟其後的面貌。

中國電動車熱潮下 官媒批紙上造車亂象

不過,中國官方鼓勵發展電動車的同時,也不忘在早期就預先抑制無序成長。官媒新華社近日一篇評論指恒大汽車「紙上造車」,一車未造市值卻已破兆;又批評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發展電動車項目。

分析師認為,中國過往對待新興產業的態度一向是「任其生長,再逐步緊縮」,這個模式恐怕也適用於電動車。此外,目前官方加嚴監管網路科技、力求反壟斷,也都將為中國未來數年科技業投入電動車製造造成一定的影響。

現在中國陸陸續續有各式企業進入電動車領域,看起來欣欣向榮,但是當逐步穩定後,未來中國的電動車領域可能會進入一段時間的「叢林法則」,不只是與國際品牌競爭,也要在中國國內廝殺,最後可能只會有兩到三間能夠有續發展,成為涉足海外市場的「中國夢」。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單車遊逛瀨戶內海 浪漫長征島波海道
172.30.14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