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特遣隊冒險深入大崩塌區 堆積2.5億立方公尺土砂成隱憂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26日電)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釀19死、5失蹤、百餘人受傷,這場台灣罕見的重大堰塞湖災害雖已解除紅色警戒,然而冒險前往現場探勘的特遣隊示警,上中游還堆積大量崩塌土砂,崩塌地形等仍待研究。
根據林保署資料,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下午2時50分發生壩頂溢流,短短30分鐘水位就從1141公尺降到1127公尺,換算堰塞湖面積約110公頃,等同於有1540萬噸的水瞬間湧出,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對下游造成嚴重災害。
雖然10月22日解除紅色警戒,堰塞湖潰決後,目前天然壩體積約1.1億立方公尺,溢流口左岸還有約1億立方公尺的土砂堆積在坡面,9月25日至10月25日僅崩崖陡坡局部崩塌,無明顯整體邊坡滑動跡象。
2支特遣隊冒險探勘 所獲資料成重要參考
崩塌位置在西高嶺山與清水嶺山之間的稜線南坡,僅有獸徑、無人到達的深山裡,曾有2支特遣隊冒險抵達,留下地形、地貌相關資料,作為後續調查研究、研擬策略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特遣隊伍統籌與總領隊張光承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回憶成行與探勘過程時說,7月21日薇帕颱風後,7月25日航拍攝影觀察及科學檢測,發現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形成;8月中下旬林保署派一支隊伍上山勘查,但未成功到達堰塞湖。
張光承說:「9月8日委託我,希望開設隊伍到堰塞湖邊觀察,所以其實是在溢流事件之前就有規畫。」接著在9月10日與花蓮分署研擬計畫。
「對我們經常登山探索的人來說應該是可行,所以決定出發。」張光承建議組織兩個隊伍,分別由光復、萬榮南北兩線深入堰塞湖區,萬榮隊原本訂10月初出發,碰上樺加沙颱風來襲,一度考慮取消;由於9月23日堰塞湖溢流之後,社會關注度高,空勤直升機、無人機每天都空拍傳回很多現場照片,發現除了周遭崩塌之外,若深入更遠的森林應該沒問題。
萬榮隊路線風險高 看見水鹿受困泥漿
於是光復隊9人在9月30日、萬榮隊6人於10月2日出發。張光承說,萬榮隊路線較光復隊短,是到達堰塞湖最短距離,但須經過500公頃大崩塌區,植被裸露,相對未知性更高,風險也高。
擔任東區搜救協會搜救組副組長張光承肩負起萬榮隊的領隊。
張光承說:「我們這一隊經過兩段斷崖,受限地形得垂降、找路,崩塌後不曾有人前往,還好有獸徑,有水鹿走過,甚至看見一隻水鹿受困在泥漿中無法動彈,只剩下頭部與我們對望,雖想救牠,但現實是自己也會陷入險境中無法抽身。」
張光承解釋,光復隊從林道21K開始走,到37K上稜線,再走2、3天時間才到堰塞湖右岸;萬榮隊從林道約10K開始走,林道盡頭20K,有一處可以展望的鞍部叫「望溪」,再走2、3公里抵堰塞湖的左岸。
這支特遣隊沿著萬榮林道上行,從台電保線道上切至廢棄的森林鐵路,走在被樹根纏繞的廢棄枕木、鏽蝕斷裂的鋼軌上,步履謹慎充滿未知;在林間搭帳篷過夜,頭2天還碰上下雨。
張光承說,馬太鞍溪中游是峽谷地形,進入湖區前地質非常破碎,眼前整片白朦朦,並非山嵐雲霧,而是灰塵蔽日;堰塞湖色湛藍、風平浪靜,溢流口的水流汩汩,一個轉彎後水勢變得洶湧,此現象懷疑是地下水冒出。
張光承指出,目前科學的監測有限,未知的事仍多,500公頃崩塌地質的組成、構造、褶皺、斷層都未有詳細研究,崩塌面積如此大,森林、微氣候的改變,生態、水文變化等都值得深入探討。
特遣隊「探路」 盼助科學家赴現場觀察
他說,林保署目前在湖邊放置水量計監測,以及航空攝影、無人機空拍等,高解析度影像將由科學家做分析,而兩隊特遣隊重點目的之一就是「探路」,有助科學家未來有機會到現場觀察、採集,瞭解整個構造、狀態。
張光承指出,土砂更令人擔憂,上、中游有約2.5億立方公尺的崩塌堆積土砂,此次溢流事件流到光復鄉僅約1386萬立方公尺,鏟子超人連日所清的土砂15萬立方公尺左右;對於那麼大量的土砂的治理、對策仍待解方,「當然約2.5億立方公尺的土砂不會一次沖下來,但遇到颱風、大雨若沖下100萬、1000萬立方公尺就可能對下游造成災情。」
張光承說,10月5日上午9時40分左右到達湖區,回報完畢後合影,同時觀察到湖旁的森林線,底下的樹林曾經是泡在水裡的,崩塌後全都覆蓋一層灰白色粉塵,已然成為「死亡森林」,樹木腐朽酸味瀰漫在樹林間。
「整個山崩塌後是鬆的,沒有任何植被,我們到山上那天是晴天,天氣很好,但吹來一陣小小的風,碎石就刷下來,地質非常不穩定。」張光承說,他們也觀察到崩塌的山壁有許多裂痕、滲出水,整個是不穩定的岩盤,岩石崩裂後成為新的碎石變得很銳利,「太破碎了!」
洪水氾濫範圍 曾是水道走過之處
萬榮隊中負責刈草開路、空拍探勘的梁聖岳提到相關歷史、水文,他認為馬太鞍溪堰塞湖既是自然環境形成,大自然的力量讓人敬畏,所以人們的宜居處更應善加選擇。
1897年日治時期就對馬太鞍溪流域地理樣貌進行描述:「花蓮溪由多數流向東北的溪澗所匯成,自馬大安溪(今馬太鞍溪)至行爐嘴原野(約今鳳林山興里一帶的縱谷平原)之間,溪脈錯綜複雜。沿山腳有多處廣闊的乾溪,每逢山洪暴漲,便攜帶石灰岩、黏板岩等岩屑,自山間奔流而下,層層堆積於礫石原之上,遠望一片皎白。」
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若將日治時期「官有林野圖」中不同時期的行水區資料,套疊到1948年的美軍航照,便能看出高度一致的對應關係:洪水的氾濫範圍,其實正是水道原本曾經走過的地方。
換言之,人為築堤雖能暫時改變河流的行徑,但在極端事件下,水流往往仍會依循既有的地形低窪處復返。透過這些圖資的觀察,似乎也在提醒:災害的發生常不是偶然,而是自然規律與人地互動長期累積的結果。(編輯:黃名璽)1141026




- 馬太鞍特遣隊冒險深入大崩塌區 堆積2.5億立方公尺土砂成隱憂2025/10/26 10:29
- 2025/10/25 16:00
- 2025/10/25 14: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