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再近一點:越南模糊的個人空間與人際界線
推薦閱讀
一天,坐在戶外樹蔭的一張長椅上,接著走來一個越南家庭,毫不猶豫地在不少空長椅中選擇坐在記者身邊。共享不是問題,但這張一般能坐3到4人的木椅,硬被塞了6個人,包括一位坐在本人右大腿上的可愛小妹妹。
越南家庭不以為意,熱情招呼,發現記者一副困惑表情後,還用簡單英語嘗試溝通,甚至把手中點心遞了過來。彷彿這樣緊貼他人、零肢體距離的行為,對他們而言再自然也不過。
微妙的「越南距離」
翻看網路,才知道有不少分享,甚至有研究都在探討越南文化中「個人空間」的概念,或是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界線,著實有趣,也部分回答了記者的疑惑。
一篇評論寫到,越南文化是種集體的生活方式,通常較不在意個人空間。另一份評論則說,越南的個人空間較小,也更接受「友善的肌膚接觸」的概念,即與某人越親近,就越會觸碰對方,而觸碰能加強彼此的關係,就是種社交行為。
但這種接觸不跨越性別,年輕女性之間很常會親密地挽著手。記者也曾看過年輕男性坐在另一位男性友人大腿上,兩人皆神態自若地和大夥兒聊著天。
網路上,也有網友討論在越南「缺乏個人空間和邊界」,並提問:「為什麼在有這麼多其他空間的情況下,許多越南人還是覺得有必要來到你身邊?」
下方有位越南網友回覆:「是的,這對我來說也很有趣。身為越南人,我第一次出國去西方國家時,也一直被提醒要離他人遠一點,以及尊重他人隱私。」
多位旅越台灣人向記者表示自己也有相同經驗,包括在機場候機室被越南老奶奶強迫共享一張單人座位;又或者在聊天的同時,被不斷靠向自己的友人逼到牆角。但他們也都了解,這就是文化差異,大多時候都能笑著接受。
然而越南空間邊界模糊的現象,同樣也存在於個人隱私。
一位長住胡志明市近10年的朋友說,有次他和越南妻子家裡發生的一些事,竟然成了鄰居探聽閒聊的話題,從自己和老婆家人的背景到職業薪水,幾乎都被摸的一清二楚。「在越南會有種沒有隱私的感覺,這是我多年來還是無法適應的地方」,友人說。
另一位越南友人明河(Minh Hà)也無奈告訴記者,首先,越南人本身就很愛分享,除了跟身邊鄰居親友分享,也愛在社群媒體上公開。例如夫妻吵架了,兩人想的可能不是先解決,而是先跟親友團抱怨,找人站隊。「你的事,巷頭巷尾鄰居都會知道,沒什麼隱私可言,我很受不了」。
再度打開電腦輸入關鍵字,發現原來這也是越媒討論的議題。越南新聞網(VietnamNet)一篇以「對隱私的態度:從鄉村文化到現代」為題的文章指出,「隱私在越南是很有趣的討論話題,這受到鄉村文化的影響,也是越南文化認同重要的組成部分」。
幾世紀以來,由於農業社會生活條件艱困,越南已經習慣了集體生活和分享,發展出強烈的互惠意識,彼此依賴度過難關。傳統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越南人不太在意隱私,鑒於這種心態,對隱私的尊重在越南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
隱私保護意識漸崛起
然而,隨時代進步,對隱私的保護意識逐漸崛起,尤其是在年輕一代。2013年越南憲法甚至明文確保個人隱私不可侵犯,同時擴大隱私權的範圍,納入「守護個人秘密的權利,包括私人生活、個人秘密和家庭秘密的資訊」。
話雖如此,越南人對私生活的探詢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出於善意,或單純關心。這裡也跟台灣一樣,會把「吃飽沒」當作問候。此外還多了一個越南長輩愛句:「你剛從哪裡回來啊?」這時你不必驚慌,這只是一種他們招呼的方式,帶著笑容回覆問候即可。這也是記者的適應心法:帶著輕鬆的心情體會他們人與人之間,少了點距離、多了點接觸的溫度。(編輯:田瑞華)11410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