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泥淖中的雄心:埃及能否為加薩重建築夢?

推薦閱讀
歐亞評論社(Eurasia Review)評論員泰勒(Neville Teller)分析,塞西(Abdel-Fattah El-Sisi)國內政治地位原本因經濟困境而低迷,但隨著阿拉伯世界和聯合國接受埃及提出的加薩重建計畫,埃及國際地位提升,也讓塞西支持率順勢水漲船高。
泰勒說,埃及在與加薩衝突相關的兩項努力中發揮關鍵作用,一是調停成功,二是制定阿拉伯版加薩重建計畫。這份計畫應會是11月加薩重建會議的依據。
埃及於3月提出阿拉伯版加薩重建計畫。此計畫是為反制川普2月提出的「中東蔚藍海岸」(Riviera of the Middle East)構想。川普當時想將巴勒斯坦人口從加薩遷移到鄰近阿拉伯國家,然後以商業方式開發利用加薩土地。
然而,埃及提出的「阿拉伯計畫」(Arab Plan)所費不貲,預計將需花費53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6265億元)。這530億美元將分別用於6個月的早期復甦階段,主要清除瓦礫與未爆彈,以及設立臨時住宅與安全區;2年半的重建階段第一階段,和2年半的第二階段。
實際上,自2023年起,埃及國內經濟發展即陷入嚴重困境,是全世界負債最多的新興市場之一。尤其向國際貨幣基金(IMF)和海灣國家的借貸款,更是埃及政府沉重負擔。
為獲得這些貸款,塞西被迫限制公共支出並提高稅收。這些措施導致埃及國內通貨膨脹飆升,且埃及貨幣持續大幅貶值。
2020年埃及年通貨膨脹率約為5.4%,然而到2023年,通膨率飆升至約34%,2023年9月通膨率甚至高達38%,大量人口陷入痛苦貧困。
記者在開羅親身體驗,埃鎊過去3年貶值超過100%,所有民生用品3天一小漲、5天一大漲。埃鎊在2022年的官方匯率約為16埃鎊兌1美元。然而到2023年,猛降至31埃鎊兌1美元;至2024年底,更跌至50.64埃鎊兌1美元。

埃及政府之所以面臨龐大債務壓力,主要是在2016年2月啟動「埃及2030願景」(Vision 2030)計畫,大量舉債。埃及2024年外債超過1650億美元,為非洲最高之一。
「埃及2030願景」是一項長期經濟發展計畫,期望藉經濟多元化、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保健和環境永續性等關鍵領域,來提升埃及的全球競爭力。另有意透過加強投資和數位轉型,使埃及成為地區領先經濟體。
「埃及2030願景」耗費鉅資推動多個巨型項目,包括新阿拉敏城(New Alamein)、高速鐵路和城市鐵路網、重要海港和道路基礎設施,以及燒了600億美元仍未完工的新行政首都。
國際貨幣基金和許多專家批評,埃及投資過於集中在由軍方與國家企業主導的龐大工程,缺乏產出與外匯回報,且私營企業被擠壓,難以與軍方公司平等競爭。
另外,從俄烏戰爭到以哈戰爭,再到周邊的蘇丹內戰,加上連續3年的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讓埃及美元支出增加,收入卻遽減,經濟嚴重受挫,每況愈下。
埃及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進口國,重度依賴由俄羅斯和烏克蘭進口。俄烏戰爭後,進口糧食與能源價格暴漲,外資又大量撤離,導致食品與房租成本急升。埃及政府接著削減燃料與麵包補貼,大量人口陷入貧困線下。
此時此刻,埃及是否仍游刃有餘,得以執行要花費530億美元的加薩重建計畫?
也難怪塞西在和平峰會演講中直說:「如果無人伸出援手,為加薩人民重建被摧毀的家園,和平就無法實現。」他坦言,能伸出援手的就是埃及追求的國際和地區合作夥伴,以共同實現新中東。
5年加薩重建計畫規劃分為3階段進行,除需絞盡腦汁籌措龐大資金及追蹤撥款進度外,也需謹慎維護資金監管機制與透明度。其他同樣艱難的挑戰仍等在前方。
值得注意的是,哈瑪斯(Hamas)與以色列兩個當事方都未出席和平協議簽署儀式。如何保持政治過渡順利,且臨時治理機構能被各方接受,將是埃及身為調停方的下一道挑戰。
接下來是安全局勢和持續停火的穩定性,包括以色列和其他相關方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回應,在在影響重建進程。
埃及既要在外交與重建主張上維護巴勒斯坦人權益,也要與美國、以色列及國際社會協調,同時平衡多方壓力。預計接下來的重建會議才是埃及真正的考驗,以及展現埃及實力的時候。(編輯:陳妍君)11410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