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颱風幫海洋深呼吸 中山大學揭密東海湧升區碳循環

2025/10/17 13:37(10/17 14: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黃蔚人(左)與博士後研究員高愷嶸(左2)主導的研究團隊,透過平衡器進樣式質譜儀發現,颱風可協助促進海洋的生產力與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中山大學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巧璉傳真  114年10月17日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黃蔚人(左)與博士後研究員高愷嶸(左2)主導的研究團隊,透過平衡器進樣式質譜儀發現,颱風可協助促進海洋的生產力與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中山大學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巧璉傳真 114年10月17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17日電)國立中山大學海科系教授黃蔚人團隊研究發現,颱風可協助促進海洋的生產力與二氧化碳吸收能力,這是台灣首次針對湧升區進行高時間解析度的碳循環觀測,成果登國際期刊。

中山大學今天新聞稿表示,黃蔚人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期刊:海洋篇」(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發表最新研究,揭示2018年颱風「瑪莉亞」(Maria)通過東海南部湧升區後,如何意外促進海洋的生產力與二氧化碳吸收能力。

中山大學表示,當颱風呼嘯而過、海浪翻湧時,海洋不只是受到衝擊的受害者,它也可能正在深呼吸。此研究成果讓人重新思考像颱風這樣的極端氣候,如何在透過海洋調節地球碳平衡的角色中產生正面影響。

研究團隊表示,2018年在颱風「瑪莉亞」來襲,黃蔚人團隊分別於颱風前後2個時段出海觀測,密切追蹤海水中的氧氣、營養鹽與二氧化碳變化。結果顯示,颱風強勁的風力不僅攪動海面,也使得深層富含營養鹽的海水湧升至表層。

研究團隊指出,這場天然攪拌彷彿為浮游植物送上一頓營養大餐,讓它們迅速增生、加速光合作用,使海洋表層的淨族群生產力明顯上升。伴隨而來的是海水中二氧化碳分壓的下降;也就是說,海洋此時更積極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此研究證實,在颱風發生後短短數天顯著改變區域性的碳循環。團隊說明,當湧升流把養分推向表層,浮游植物大量進行光合作用,不僅支持了整個食物鏈的生產力,也將部分碳輸送到深海,形成「藍碳」儲存。

黃蔚人說,換句話說,雖颱風有其破壞性,卻也可能在無形之中,替地球的「碳帳本」加上一筆存款。台灣位於西北太平洋颱風走廊,極端天氣幾乎是每年必經的自然實驗室。

中山大學表示,這項研究由中山大學海科系教授黃蔚人與博士後研究員高愷嶸主導,結合國內外碳循環與生地化學專家合作完成。團隊運用先進的高時間解析觀測技術,捕捉颱風過程中海氣間二氧化碳交換的細微變化,成功將在地觀測連結到全球氣候變遷的科學議題。(編輯:謝雅竹)11410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