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捷克展覽 不提政治但處處是政治

(中央社駐布拉格特派員劉郁葶/9月28日)故宮9月11日在捷克推出「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特展,展出131組件珍寶,其中國寶「翠玉白菜」更是首次來到歐洲,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
儘管台捷雙方皆強調這是「文化交流」,看似去政治化,不提政治但處處是政治。從文物的安全保障、開幕致詞安排、是否提到「台北」與「台灣」字樣,到捷克國家博物館維安,都牽動著政治敏感神經。
首先,若無「政治」,這場展覽恐怕無法成行。故宮文物價值非凡,若缺乏「司法免扣押」保障,出境展覽將有風險。因此,早在2024年4月,捷克國會就通過「國家文物保護法」修正案,確保故宮文物赴國外展出、展覽期間與展後歸運安全無虞。
捷克知名漢學家羅然(Olga Lomová)分析,「能夠展出這些文物及整個展覽的實現,都有賴於捷克政府提供的政治保證,確保展品會完整送回台灣,而不會被移交給中國」。
羅然指出,中國自認為是這些文物的合法所有者,因為它將事實上是獨立的台灣稱為其省分,並將這些珍寶視為其財產。「因此,台北故宮博物院在海外的每一次展覽都具高度政治性」。
台捷政要齊聚卻未致詞 專家直言應勇於支持台灣
在9月11日故宮捷克展開幕式上,台、捷政要雲集,捷克方包括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與文化部次長卡什帕爾(David Kašpar)等人出席;台灣方則有文化部長李遠、外交部長林佳龍、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與立院訪團代表出席。
不過在致詞安排上,僅有故宮院長蕭宗煌與捷克國家博物館總館長盧卡其(Michal Lukeš)上台發言,有意淡化晚會的政治色彩。
對此,羅然指出,「可惜的是,他們(台灣政要)並未獲准公開發言,未能在眾人面前展現這場展覽所強調的主題-多年來我們與台灣之間順利發展的友好交流」。
羅然指出,台灣政治人物在捷克公共空間的缺席,看起來像是捷克外交部出於謹慎的表現,擔心中國以其所謂的「一中原則」為由,抗議或威脅。
羅然強調,然而,在當前地緣政治氛圍下,中國領導人與俄羅斯、北韓高調展現同盟姿態,這種過度謹慎反而顯得是妥協。「勇於支持民主台灣,對於嚇阻中國在遠東的侵略性計畫具重要意義」。
展覽如何呈現台灣主辦 捷克媒體、觀眾清楚辨識
除此之外,展覽與當地媒體是否強調由「台北」或「台灣」故宮主辦,也值得注意。仔細觀察,在故宮捷克展入口與出口的背板,僅標示策展團隊為「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未特別加註是在「台北」或「台灣」。
外界原先擔憂,這樣安排是否能明確傳達「這是台灣辦的展覽?」在開展一週後,記者在現場隨機訪問3位參觀者,他們皆表示,「知道這是台灣辦的展覽」,因看到路邊廣告寫為「台北故宮」所舉辦;有的則說,從展覽氛圍感受到與中國官方的風格不同。
至於捷克媒體,普遍清楚傳達這場展覽是「台灣」舉辦。舉例來說,捷克廣播電台(iROZHLAS.cz)以「台灣與中國有爭議的珍寶就在布拉格。為了這場展覽,捷克甚至修改法律」為題報導;捷克日報Deník則以「捷克國家博物館展出『台灣』百件宮廷珍藏」為題報導。而捷克新聞通訊社(ČTK)則在文中提及「展覽由捷克國家博物館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合作」。
布拉格國際廣播電台(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更在報導中詳細解釋,這些故宮文物自1948年由國民黨撤退來台後便留存至今。這些敘事皆放大台灣的存在感。
文物安全成焦點 恐嚇信引台捷外交部高度警戒
故宮文物的安全與中共干擾亦為外界所關注。兩週前的記者會上,記者詢問中國是否針對展覽做出任何反應,當時館長盧卡其說:「我們目前尚未記錄到任何反應。」至於展品是否安全,盧卡其則強調捷克國家博物館有高規格維安,但細節不便對外公開。
9月22日,陸委會接獲電子恐嚇信,信中揚言若展覽不停辦,捷克國家博物館可能發生縱火、失竊或槍擊事件。此事迅速引起台捷外交部關注。
捷克外長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ý)強烈譴責對展覽的恐嚇,並表達確信安全單位能確保展覽順利、安全舉行。台灣外交部則將此事件定調為「恐怖主義威脅」,並請相關單位提高警戒,凸顯跨國合作在確保文物安全中的關鍵作用。
故宮文物走出國門,處處折射出政治、外交角力與現實,顯現這不僅是文化交流,亦是台灣在國際社會增加能見度、爭取話語權的實踐。(編輯:周永捷)1140928


- 故宮捷克展覽 不提政治但處處是政治2025/09/28 10:00
- 2025/09/23 18:10
- 2025/09/13 10: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