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不會開發工業機器人 盼與台灣合作AI生態系
(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15日電)全球網路通訊巨擘思科(Cisco)積極發展工業物聯網(Industrial IoT),專注於提供網路、安全與運算等賦能技術,而非競逐硬體製造。思科高層指出,不會開發工業機器人,但期盼與台灣製造業者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人工智慧(AI)時代的工業生態系。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研究,2025至2030年間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69.7%,成長動能來自應用擴展、AI技術提升與硬體成本下降。隨著人形機器人與自駕車的持續演進,AI與物理世界的邊界將進一步模糊。
思科資深副總裁、安全路由與工業物聯網部門總經理布塔尼(Vikas Butaney)近期出席Cisco Live亞太區年度大會,被問及市場高度關注的實體AI(Physical AI)與機器人議題時,劃出了思科的明確界線。
他接受中央社採訪指出,思科已協助連接機器人數十年,無論是汽車廠的點焊作業或車身噴漆,都可見到思科的網路部署,然而思科的定位始終是「生態系參與者」(ecosystem player)。
「思科不會開發工業機器人」,布塔尼語氣堅定表示,「業界有許多市場領導者在做這件事。我們的職責是透過更好的網路、更強大的安全性,以及更先進的運算技術,來賦能這些機器人使用案例的實現。」
這項策略的具體做法,是透過思科的統一邊緣平台(Unified Edge)等技術,把運算能力帶到最靠近工廠的位置,並確保工業環境的安全連接。布塔尼透露,未來6到9個月內,思科將發布更多統一邊緣平台在工廠環境中的AI應用。
談到製造業客戶最關心的AI應用領域,布塔尼認為,客戶普遍採取務實態度,渴望看到實際的使用案例和解決方案。他也點出當前工業環境中3大最普及、最具影響力的AI應用。
首先是機器視覺,利用具備AI功能的攝影機或外部繪圖處理器(GPU)伺服器,對產品進行即時品質監控,確保成品品質一致,並檢查瑕疵,廣泛應用於汽車、食品包裝等產業。
其次為虛擬化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程式化邏輯控制器),把工廠中的PLC從實體硬體虛擬化,集中到伺服器機房運作,以達到整合工作負載目的。
第三個應用是自主移動機器人(AMR)和自動導引車(AGV)。布塔尼說,隨著移動機器人的增加,思科提供穩定的Wi-Fi和網路連接技術,確保這些機器人能在工廠中無縫移動。
儘管台灣部分公司已擁有自建AI平台,但與思科合作有助於降低成本,布塔尼主動向台灣業者拋出橄欖枝。
「要在工業環境中進行部署,這是一場生態系的競局」,布塔尼說,雖然他尚未直接與台灣業者合作,但很樂意洽談,「我們非常期待與台灣公司合作開發使用案例」。
他表示,思科正計劃把近期在印度首次成功舉辦的「製造業日」(Manufacturing Day)創新技術展示活動,複製到亞洲其他市場,包括韓國和日本等,並對於在台灣舉辦類似活動抱持開放態度,期待藉此機會拓展整個工業生態系。(編輯:翟思嘉)11411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